“莫爹,今天又上去看看啊?”
“是啊。”
……
在鹿寨县江口乡,穿过街坊邻居的“注目礼”,今年90岁的莫兆明迈着大步,高唱着军歌向一座烈士纪念碑走去。“我的很多战友长眠在朝鲜半岛,没办法回来了。但这些曾经守护江口乡的先辈烈士,我会一直陪着他们。”他说道。
▲莫兆明正在登上烈士纪念碑前的台阶。韦国政 摄
我的指导员回不来了
一步,两步,三步……莫兆明的步伐沉稳而矫健,“一共有198级台阶,我记得很清楚。”莫兆明说道。来到烈士纪念碑前,莫兆明一遍又一遍地轻抚碑文上的烈士名字,并庄重地对着纪念碑敬上一个军礼。
▲莫兆明对着烈士纪念碑敬礼。韦国政 摄
“我的很多战友长眠在朝鲜半岛,无法亲自祭奠他们是我一生的遗憾。而这座纪念碑里埋葬着曾经守护江口乡的烈士,我将这份‘战友情’寄托于此,将他们安顿好,也是自己肩上的一份责任。”莫兆明说道。
他拿起一把磨得锃亮的竹扫把,清扫着陵园里的落叶,他已孤独陪伴这些烈士近六十载。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打响,当时年仅16岁的莫兆明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远赴朝鲜作战。他带着并不充足的炒米、炒面长途行军近一个半月,到达前线马良山。在马良山战役中,莫兆明担任通讯员,在枪林弹雨的战场负责收拉电话线,以保证前线的通讯畅通。
▲莫兆明展示自己的军功章。韦国政 摄
“我们每天都是顶着炮火在封锁线上穿梭,耳朵时刻在辨别炮弹的呼啸声,要抓住时机马上卧倒,不然就会丧命。”莫兆明表示。
但沙场无常,战事难料。与莫兆明朝夕相处的副指导员被一枚炮弹击中,牺牲并埋葬在朝鲜战场。而这名副指导员也是莫兆明的江口同乡,“没能把他带回老家江口。”这件事成为莫兆明心中的遗憾。
让在家乡牺牲的烈士安息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莫兆明退伍回到了江口乡务农。20世纪70年代,乡政府工作人员向莫兆明提议,将牺牲在当地的烈士遗骸集中在一起,修建一个烈士纪念碑。
▲莫兆明正在登上烈士纪念碑前的台阶。韦国政 摄
这个提议将莫兆明拉回发生在江口乡那段鲜为人知的剿匪故事。195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部队赴江口乡参与剿匪战斗,一支部队在山区与匪徒遭遇并发生激烈战斗,两名解放军战士不幸牺牲。
“其中牺牲的一名战士名叫万家义,是清华大学的大一新生。当时他可以选择回到清华大学深造,但他却坚持继续从军,他牺牲在这里时才22岁。”谈到这段动情处,莫兆明不禁哽咽落泪。
▲莫兆明正在轻抚烈士纪念碑上的名字。韦国政 摄
这些烈士牺牲时,大多在荒郊野岭被草草埋葬。莫兆明寻遍周边村屯,最终找到了十名烈士的遗骸,并用陶罐将其妥善安置,集中于当时一处山坡上的烈士纪念碑。从那时起,莫兆明便开始守护这座山坡,他每年经常会来走走看看,为烈士们祭扫。
1998年,由于老的烈士纪念碑年久失修,随时面临倒塌风险,莫兆明决定亲手迁移这些放置烈士们遗骨的陶罐。
▲莫兆明清扫着陵园里的落叶。韦国政 摄
当时65岁的莫兆明将绳子的一端套在腰间,另一端套在树上。在乡政府工作人员的帮助下,莫兆明探入烈士纪念碑的墓穴中,小心翼翼地将十个陶罐拿出,更换新的陶罐后迁入烈士纪念碑新址。“我要为他们做到最好。”莫兆明说道。
“您就是我们的家人”
如今,随着这些烈士的故事被越来越多人知晓,莫兆明也担负起烈士纪念碑的讲解员工作,向更多人传递这段历史。2020年,一次突然的拜访让莫兆明格外惊喜。
▲莫兆明走近烈士纪念碑。韦国政 摄
经过漫长数十年的寻找,烈士万家义的亲属终于在广西这座小乡镇找到了他的遗骸。望着眼前这位素不相识,但却默默守护万家义60多年的老人,亲属难言内心的感动,他们拉着莫兆明的手说,“从此以后,您就是我们的家人。”
▲莫兆明佩戴抗美援朝纪念章在镜头前合影。韦国政 摄
近年来,莫兆明从新闻中了解到,已有九批、共计913名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的遗骸通过专机接回故乡,他的眼中也多了些光亮,他盼望着自己的副指导员有一天也能返回故土。
“如果真有他魂归故土的一天,我也会把他好好安葬在这里,一直陪着他。”莫兆明说道。(来源:i柳州)
版权所有:(C) 2016 鹿寨县人民政府 主办:柳州市鹿寨县人民政府 承办:鹿寨县信息化建设中心 网站标识码:4502230046 维护电话:0772-6819789
地址:鹿寨县创业路2号 政府热线电话:0772-6812345 县政府邮箱:lzxzfbgs@126.com 投稿:lzzfw@126.com
“莫爹,今天又上去看看啊?”
“是啊。”
……
在鹿寨县江口乡,穿过街坊邻居的“注目礼”,今年90岁的莫兆明迈着大步,高唱着军歌向一座烈士纪念碑走去。“我的很多战友长眠在朝鲜半岛,没办法回来了。但这些曾经守护江口乡的先辈烈士,我会一直陪着他们。”他说道。
▲莫兆明正在登上烈士纪念碑前的台阶。韦国政 摄
我的指导员回不来了
一步,两步,三步……莫兆明的步伐沉稳而矫健,“一共有198级台阶,我记得很清楚。”莫兆明说道。来到烈士纪念碑前,莫兆明一遍又一遍地轻抚碑文上的烈士名字,并庄重地对着纪念碑敬上一个军礼。
▲莫兆明对着烈士纪念碑敬礼。韦国政 摄
“我的很多战友长眠在朝鲜半岛,无法亲自祭奠他们是我一生的遗憾。而这座纪念碑里埋葬着曾经守护江口乡的烈士,我将这份‘战友情’寄托于此,将他们安顿好,也是自己肩上的一份责任。”莫兆明说道。
他拿起一把磨得锃亮的竹扫把,清扫着陵园里的落叶,他已孤独陪伴这些烈士近六十载。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打响,当时年仅16岁的莫兆明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远赴朝鲜作战。他带着并不充足的炒米、炒面长途行军近一个半月,到达前线马良山。在马良山战役中,莫兆明担任通讯员,在枪林弹雨的战场负责收拉电话线,以保证前线的通讯畅通。
▲莫兆明展示自己的军功章。韦国政 摄
“我们每天都是顶着炮火在封锁线上穿梭,耳朵时刻在辨别炮弹的呼啸声,要抓住时机马上卧倒,不然就会丧命。”莫兆明表示。
但沙场无常,战事难料。与莫兆明朝夕相处的副指导员被一枚炮弹击中,牺牲并埋葬在朝鲜战场。而这名副指导员也是莫兆明的江口同乡,“没能把他带回老家江口。”这件事成为莫兆明心中的遗憾。
让在家乡牺牲的烈士安息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莫兆明退伍回到了江口乡务农。20世纪70年代,乡政府工作人员向莫兆明提议,将牺牲在当地的烈士遗骸集中在一起,修建一个烈士纪念碑。
▲莫兆明正在登上烈士纪念碑前的台阶。韦国政 摄
这个提议将莫兆明拉回发生在江口乡那段鲜为人知的剿匪故事。195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部队赴江口乡参与剿匪战斗,一支部队在山区与匪徒遭遇并发生激烈战斗,两名解放军战士不幸牺牲。
“其中牺牲的一名战士名叫万家义,是清华大学的大一新生。当时他可以选择回到清华大学深造,但他却坚持继续从军,他牺牲在这里时才22岁。”谈到这段动情处,莫兆明不禁哽咽落泪。
▲莫兆明正在轻抚烈士纪念碑上的名字。韦国政 摄
这些烈士牺牲时,大多在荒郊野岭被草草埋葬。莫兆明寻遍周边村屯,最终找到了十名烈士的遗骸,并用陶罐将其妥善安置,集中于当时一处山坡上的烈士纪念碑。从那时起,莫兆明便开始守护这座山坡,他每年经常会来走走看看,为烈士们祭扫。
1998年,由于老的烈士纪念碑年久失修,随时面临倒塌风险,莫兆明决定亲手迁移这些放置烈士们遗骨的陶罐。
▲莫兆明清扫着陵园里的落叶。韦国政 摄
当时65岁的莫兆明将绳子的一端套在腰间,另一端套在树上。在乡政府工作人员的帮助下,莫兆明探入烈士纪念碑的墓穴中,小心翼翼地将十个陶罐拿出,更换新的陶罐后迁入烈士纪念碑新址。“我要为他们做到最好。”莫兆明说道。
“您就是我们的家人”
如今,随着这些烈士的故事被越来越多人知晓,莫兆明也担负起烈士纪念碑的讲解员工作,向更多人传递这段历史。2020年,一次突然的拜访让莫兆明格外惊喜。
▲莫兆明走近烈士纪念碑。韦国政 摄
经过漫长数十年的寻找,烈士万家义的亲属终于在广西这座小乡镇找到了他的遗骸。望着眼前这位素不相识,但却默默守护万家义60多年的老人,亲属难言内心的感动,他们拉着莫兆明的手说,“从此以后,您就是我们的家人。”
▲莫兆明佩戴抗美援朝纪念章在镜头前合影。韦国政 摄
近年来,莫兆明从新闻中了解到,已有九批、共计913名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的遗骸通过专机接回故乡,他的眼中也多了些光亮,他盼望着自己的副指导员有一天也能返回故土。
“如果真有他魂归故土的一天,我也会把他好好安葬在这里,一直陪着他。”莫兆明说道。(来源:i柳州)
版权所有:(C) 2016 鹿寨县人民政府
地址:鹿寨县创业路2号 政府热线电话:0772-6812345
县政府邮箱:lzxzfbgs126.com 投稿:lzzfw126.com
维护电话:0772-6819789 网站标识码:450223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