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在新征程上如何团结奋斗
何建华 钱跃
《周易》讲“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尚书》说“受(纣)有亿兆夷人,离心离德;予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商纣王有亿万臣民,却离心离德;我(周武王)有治国能臣十人,大家同心同德。曾经创造了悠久灿烂中华文明的中华民族,深知团结对于家庭、族群、社会、国家和民族的作用,也痛感分裂是如何让国家和民族积贫积弱、撕裂是如何让社会和人民饱受煎熬的悲伤。
进入近代以后,封建统治腐朽无能,帝国主义列强入侵,导致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陷入全面危机。面对日益深重的政治危机和民族危机,无数仁人志士为改变中国前途命运不断探寻新的道路,但都以失败而告终。有识之士也在反思:一个古老大国走不出苦难,到底是为什么?张伯苓校长于1935年9月17日在南开大学新学年“始业式”上痛心疾首地说,自己曾经面对小孩子做过一次讲演,问他们:“中国人多不多?”小孩子们说:“多。”又问:“中国强不强?”说:“不强。”“为什么不强呢?”小孩子们回答:“不能团结。”张伯苓说,这个道理小孩子都懂得,但是实际上很多人却做不到。这是知与行的不统一。
旧中国一盘散沙、四分五裂,一穷二白、满目疮痍。只有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人民才真正团结起来,找到了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正确道路。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阐述“五个必由之路”时再次强调“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并指出: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才能胜利。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充分发挥亿万人民的创造伟力。全党要始终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不断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形成同心共圆中国梦的强大合力。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一百年来,党和人民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团结奋斗的结果,团结奋斗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显著的精神标识。”在2023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团结:明天的中国,力量源于团结。中国这么大,不同人会有不同诉求,对同一件事也会有不同看法,这很正常,要通过沟通协商凝聚共识。14亿多中国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同舟共济、众志成城,就没有干不成的事、迈不过的坎。
团结的重要性无须赘述。新征程上,中国人民如何团结奋斗?只有坚定共同愿景,弘扬共同价值,实现共同富裕,维护共同力量,才能夯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基础,才能确保中国人民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行稳致远,顺利抵达光辉的彼岸。
一、坚定共同愿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共同梦想,无数仁人志士为此苦苦求索、进行各种尝试,“虽九死其犹未悔”。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并随之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现代化建设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1962年1月30日,毛泽东同志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明确预见:“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经济,在中国,五十年不行,会要一百年,或者更多的时间。”“在我国,要建设起强大的社会主义经济,我估计要花一百多年。”今天我们不能不惊叹于毛泽东同志当年的远见卓识。改革开放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两个一百年”:第一,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二,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习近平总书记2012年11月29日在参观《复兴之路》大型展览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全体中国人共同的梦想。”并提出“两步走”战略目标: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前景,明确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5个方面的中国特色,深刻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从理论和实践上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一条康庄大道。
《周易》讲“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孙子兵法》讲“上下同欲者胜”。志同才能道合,道合才能相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志”和“道”,也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所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定这一共同愿景,中国人民团结奋斗就有了共同的政治基础。
二、弘扬共同价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全人类共同价值
人与人之间有时会谈不拢、处不来、闹矛盾,甚至决裂,问其原因,往往是四个字:三观不合。很难设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同的人,能够团结在一起。
中国人民要团结起来共同奋斗,需要弘扬共同的价值观,既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要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同时呼吁“世界各国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24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12个字的全人类共同价值,虽然层面和侧重点有所不同,但是相互交融、相互贯通的,是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价值基础。
比如说爱国。现在即便在日常生活中的微信群,人们也会因为一语不合而争得面红耳赤甚至退群,有些相识多年的朋友也会因此绝交。究其原因,并非涉及的议题有多么深奥、理解方面有多大歧义,而是因为是不是站在国家立场、是不是爱国。一些国人从改革开放、国家快速发展中收获了很大的红利,却对国家和时代没有起码的感恩之心;一些国人缺少“四个自信”,特别是一些所谓的“公共知识分子”,似乎见不得国家好,甚至还见不得别人说国家好,“言必称希腊”,认为“西方的月亮比中国圆”;甚至少数党员干部也口无遮拦,哗众取宠,背离国家立场,极少数人还做出数典忘祖、背叛国家民族利益的不齿之事。
早在1935年,在中华民族危急存亡之际,著名教育家张伯苓在南开大学开学典礼上问了三个问题: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这“三问”振奋了师生爱国斗志。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我看,这三个问题是历史之问,更是时代之问、未来之问,我们要一代一代问下去、答下去!”杨绛先生在接受访谈时,针对“你们这一代知识分子,在1949年时完全可以离开内地的,为什么留下了呢”的问题,坦率地回答道:“我们如要逃跑,不是无路可走。可是一个人在紧要关头,决定他何去何从的,也许总是他最基本的感情。我们从来不唱爱国调。非但不唱,还不爱听。但我们不愿逃跑,只是不愿去父母之邦,撇不开自家人。我国是国耻重重的弱国,跑出去仰人鼻息,做二等公民,我们不愿意。我们是文化人,爱祖国的文化,爱祖国的文字,爱祖国的语言。一句话,我们是倔强的中国老百姓,不愿做外国人。”
这正印证了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常讲,做人要有气节、要有人格。气节也好,人格也好,爱国是第一位的。”“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是爱国主义。”爱国并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一个核心价值观,如果认为祖国的前途、民族的命运和自己的理想没有关系,自然不会去爱国,更谈不上奉献国家,更有甚者,还讽刺、鄙视爱国的人是所谓的“爱国贼”,岂非咄咄怪事!中国人民要团结奋斗,就要了解中华民族历史,秉承中华文化基因,有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要时时想到国家,处处想到人民,做到“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
事实上,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不主张爱国,没有哪个国家的人民不把爱国主义当作伟大的精神品格而加以敬仰和推崇。即使在西方,也很少有人说自己不爱国,即使他们感觉祖国没有兑现其全部承诺。美国人无论政治立场如何,常爱展示国旗或其他国家象征,除课堂之外,美国众多的博物馆、国家公园、国家墓地等均已变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美国的体育比赛、各类节庆也成为表达爱国主义情怀的载体,好莱坞大片中那些几成套路的描写更是具有美国特点的爱国主义教育。每逢有国家队的足球比赛,德国各地“爱国族”就走上街头,他们身披黑红金三色的德国国旗,头戴国旗帽,脸画国旗,还有的把头发染成三色。
如果爱国没有成为核心价值观,人民是不可能团结起来的,最后又是一盘散沙,分崩离析。和爱国是最大公约数一样,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其他价值要求,也不是一些简单的口号,而是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价值遵循。
三、实现共同富裕:努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中国共产党坚持把维护和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好地实现了社会互动、社会团结、社会组织和社会动员,凝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大社会共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
早在1993年,邓小平同志在与其弟的谈话中发人深省地说“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更是警告“富裕起来后财富怎样分配也是大问题”“分配的问题大得很”。“这个问题要解决”,虽然“解决这个问题比解决发展起来的问题还困难”,但是一定“要利用各种手段、各种方法、各种方案解决这些问题”,否则,“少数人获得那么多财富,大多数人没有,这样发展下去总有一天会出问题。分配不公,会导致两极分化,到一定时候问题就会出来”。在“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中,分配不公导致两极分化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最为突出,也最影响人民能否团结;“这样发展下去总有一天会出问题”,不是别的问题,而是贫富两极分化导致社会撕裂、人心涣散,甚至会陷入社会动乱。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全球收入不平等问题突出,一些国家贫富分化,中产阶层塌陷,导致社会撕裂、政治极化、民粹主义泛滥,教训十分深刻!我国必须坚决防止两极分化,促进共同富裕,实现社会和谐安定。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取得过辉煌成就,但后来失败了、解体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苏联共产党脱离了人民,成为一个只维护自身利益的特权官僚集团。
值得注意的是,利益集团、权势团体、特权阶层通过围猎腐蚀等手段,占据和垄断资源,掠夺本应该由人民共享的发展成果,已经成为腐败的顽疾;一些领导干部成为利益集团和权势团体的代言人、代理人,政商勾连、资本向政治领域渗透等破坏政治生态和经济发展环境,疯狂攫取财富,屡见不鲜;互联网平台资本无序扩张造成平台经济野蛮生长和不良垄断行为,也会掠夺社会财富进而侵害公众利益;一些不法分子通过所谓金融创新、地下钱庄等深暗通道,挖空心思将发展成果及社会财富转移海外,企图掏空国库和人民的钱袋。毋庸讳言,社会的公平正义如司法公正、教育、医疗、就业机会公平均等化建设非一日之功,但分配不公导致两极分化极大地损害了社会的公平正义,侵蚀着社会肌体和人民的信心,其实质在于,人民群众本来是发展的主体和动力,但他们在发展中的成果甚微,上升通道几乎被堵死,靠勤劳智慧致富的机会越来越少,甚至之前积累的财富也被割韭菜、被掠夺,他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大为降低,社会撕裂、阶层固化、利益冲突使得人民群众凝聚力减弱,“躺平”、内卷化、挫败感、不信任感、绝望感和离心力随之而生。守江山守的是民心,人心一旦散落就会覆水难收,再难团结起来,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也将难以为继。新时代坚决开展反腐败斗争、永远吹冲锋号,就是因为反腐败斗争关系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结底是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治国之道,富民为始。”我们始终坚定人民立场,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是党和政府的重大责任。党的二十大明确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这不仅指明了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也是凝聚人心、鼓舞人民团结奋斗的指南。习近平总书记2022年10月23日在党的二十届一中全会上的讲话中进一步指出,全面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从根本上体现了党的初心使命、性质宗旨,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有利于激发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增强党的凝聚力、向心力、号召力。
这些重要论述表明,推进共同富裕,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利益分配问题,而且是一个重大政治问题,是事关党的凝聚力、向心力、号召力,事关人民群众能否团结奋斗的问题。为此要进一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差距,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要坚持多劳多得,鼓励勤劳致富;要完善促进机会公平、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制度机制,畅通社会向上流动通道,打破利益固化藩篱,创造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让每个人都获得发展自我和奉献社会的机会,共同享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四、维护共同力量: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回望近现代以来的中国历史,经过不懈奋斗,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造就这一激荡人心的历史进步、波澜壮阔的现代转型、震古烁今的发展传奇,根本在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将中国人民空前地组织起来了。美国著名学者费正清曾经赞叹:历史上没有其他集团能够将亿万中国人民团结成一个政治单位;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团结,是现代人类最伟大的成就之一。
“六合同风,九州共贯。”在当代中国,没有党的领导是做不到的。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最大的国情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什么是中国特色?这就是中国特色。”“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党的二十大通过了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指出“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党的领导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党的二十大把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等内容写入党章。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同时,世纪疫情影响深远,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我国改革发展稳定面临不少深层次矛盾躲不开、绕不过,党的建设特别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面临不少顽固性、多发性问题,来自外部的打压遏制随时可能升级。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面对变与乱叠加的超预期不确定性世界,中国人民特别需要团结奋斗,因为要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而历史也一再证明,中国共产党所具有的无比坚强的领导力,是风雨来袭时中国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也是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定海神针”。
只有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人民的团结才有主心骨,人民的奋斗才有坐标系。治理好我们这个拥有9600多万名党员的大党、这个拥有14亿多人口的大国,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特别是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是党团结统一、胜利前进的根本保证。正如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的,“只有经过共产党的团结,才能达到全阶级和全民族的团结,只有经过全阶级和全民族的团结,才能战胜敌人,完成民族和民主革命的任务。”中国人民团结奋斗,需要维护党这一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因为党的领导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党的领导决定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凝聚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力量。
(来源:上观新闻)
版权所有:(C) 2016 鹿寨县人民政府 主办:柳州市鹿寨县人民政府 承办:鹿寨县信息化建设中心 网站标识码:4502230046 维护电话:0772-6819789
地址:鹿寨县创业路2号 政府热线电话:0772-6812345 县政府邮箱:lzxzfbgs@126.com 投稿:lzzfw@126.com
中国人民在新征程上如何团结奋斗
何建华 钱跃
《周易》讲“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尚书》说“受(纣)有亿兆夷人,离心离德;予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商纣王有亿万臣民,却离心离德;我(周武王)有治国能臣十人,大家同心同德。曾经创造了悠久灿烂中华文明的中华民族,深知团结对于家庭、族群、社会、国家和民族的作用,也痛感分裂是如何让国家和民族积贫积弱、撕裂是如何让社会和人民饱受煎熬的悲伤。
进入近代以后,封建统治腐朽无能,帝国主义列强入侵,导致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陷入全面危机。面对日益深重的政治危机和民族危机,无数仁人志士为改变中国前途命运不断探寻新的道路,但都以失败而告终。有识之士也在反思:一个古老大国走不出苦难,到底是为什么?张伯苓校长于1935年9月17日在南开大学新学年“始业式”上痛心疾首地说,自己曾经面对小孩子做过一次讲演,问他们:“中国人多不多?”小孩子们说:“多。”又问:“中国强不强?”说:“不强。”“为什么不强呢?”小孩子们回答:“不能团结。”张伯苓说,这个道理小孩子都懂得,但是实际上很多人却做不到。这是知与行的不统一。
旧中国一盘散沙、四分五裂,一穷二白、满目疮痍。只有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人民才真正团结起来,找到了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正确道路。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阐述“五个必由之路”时再次强调“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并指出: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才能胜利。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充分发挥亿万人民的创造伟力。全党要始终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不断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形成同心共圆中国梦的强大合力。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一百年来,党和人民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团结奋斗的结果,团结奋斗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显著的精神标识。”在2023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团结:明天的中国,力量源于团结。中国这么大,不同人会有不同诉求,对同一件事也会有不同看法,这很正常,要通过沟通协商凝聚共识。14亿多中国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同舟共济、众志成城,就没有干不成的事、迈不过的坎。
团结的重要性无须赘述。新征程上,中国人民如何团结奋斗?只有坚定共同愿景,弘扬共同价值,实现共同富裕,维护共同力量,才能夯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基础,才能确保中国人民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行稳致远,顺利抵达光辉的彼岸。
一、坚定共同愿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共同梦想,无数仁人志士为此苦苦求索、进行各种尝试,“虽九死其犹未悔”。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并随之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现代化建设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1962年1月30日,毛泽东同志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明确预见:“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经济,在中国,五十年不行,会要一百年,或者更多的时间。”“在我国,要建设起强大的社会主义经济,我估计要花一百多年。”今天我们不能不惊叹于毛泽东同志当年的远见卓识。改革开放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两个一百年”:第一,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二,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习近平总书记2012年11月29日在参观《复兴之路》大型展览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全体中国人共同的梦想。”并提出“两步走”战略目标: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前景,明确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5个方面的中国特色,深刻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从理论和实践上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一条康庄大道。
《周易》讲“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孙子兵法》讲“上下同欲者胜”。志同才能道合,道合才能相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志”和“道”,也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所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定这一共同愿景,中国人民团结奋斗就有了共同的政治基础。
二、弘扬共同价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全人类共同价值
人与人之间有时会谈不拢、处不来、闹矛盾,甚至决裂,问其原因,往往是四个字:三观不合。很难设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同的人,能够团结在一起。
中国人民要团结起来共同奋斗,需要弘扬共同的价值观,既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要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同时呼吁“世界各国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24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12个字的全人类共同价值,虽然层面和侧重点有所不同,但是相互交融、相互贯通的,是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价值基础。
比如说爱国。现在即便在日常生活中的微信群,人们也会因为一语不合而争得面红耳赤甚至退群,有些相识多年的朋友也会因此绝交。究其原因,并非涉及的议题有多么深奥、理解方面有多大歧义,而是因为是不是站在国家立场、是不是爱国。一些国人从改革开放、国家快速发展中收获了很大的红利,却对国家和时代没有起码的感恩之心;一些国人缺少“四个自信”,特别是一些所谓的“公共知识分子”,似乎见不得国家好,甚至还见不得别人说国家好,“言必称希腊”,认为“西方的月亮比中国圆”;甚至少数党员干部也口无遮拦,哗众取宠,背离国家立场,极少数人还做出数典忘祖、背叛国家民族利益的不齿之事。
早在1935年,在中华民族危急存亡之际,著名教育家张伯苓在南开大学开学典礼上问了三个问题: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这“三问”振奋了师生爱国斗志。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我看,这三个问题是历史之问,更是时代之问、未来之问,我们要一代一代问下去、答下去!”杨绛先生在接受访谈时,针对“你们这一代知识分子,在1949年时完全可以离开内地的,为什么留下了呢”的问题,坦率地回答道:“我们如要逃跑,不是无路可走。可是一个人在紧要关头,决定他何去何从的,也许总是他最基本的感情。我们从来不唱爱国调。非但不唱,还不爱听。但我们不愿逃跑,只是不愿去父母之邦,撇不开自家人。我国是国耻重重的弱国,跑出去仰人鼻息,做二等公民,我们不愿意。我们是文化人,爱祖国的文化,爱祖国的文字,爱祖国的语言。一句话,我们是倔强的中国老百姓,不愿做外国人。”
这正印证了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常讲,做人要有气节、要有人格。气节也好,人格也好,爱国是第一位的。”“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是爱国主义。”爱国并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一个核心价值观,如果认为祖国的前途、民族的命运和自己的理想没有关系,自然不会去爱国,更谈不上奉献国家,更有甚者,还讽刺、鄙视爱国的人是所谓的“爱国贼”,岂非咄咄怪事!中国人民要团结奋斗,就要了解中华民族历史,秉承中华文化基因,有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要时时想到国家,处处想到人民,做到“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
事实上,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不主张爱国,没有哪个国家的人民不把爱国主义当作伟大的精神品格而加以敬仰和推崇。即使在西方,也很少有人说自己不爱国,即使他们感觉祖国没有兑现其全部承诺。美国人无论政治立场如何,常爱展示国旗或其他国家象征,除课堂之外,美国众多的博物馆、国家公园、国家墓地等均已变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美国的体育比赛、各类节庆也成为表达爱国主义情怀的载体,好莱坞大片中那些几成套路的描写更是具有美国特点的爱国主义教育。每逢有国家队的足球比赛,德国各地“爱国族”就走上街头,他们身披黑红金三色的德国国旗,头戴国旗帽,脸画国旗,还有的把头发染成三色。
如果爱国没有成为核心价值观,人民是不可能团结起来的,最后又是一盘散沙,分崩离析。和爱国是最大公约数一样,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其他价值要求,也不是一些简单的口号,而是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价值遵循。
三、实现共同富裕:努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中国共产党坚持把维护和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好地实现了社会互动、社会团结、社会组织和社会动员,凝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大社会共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
早在1993年,邓小平同志在与其弟的谈话中发人深省地说“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更是警告“富裕起来后财富怎样分配也是大问题”“分配的问题大得很”。“这个问题要解决”,虽然“解决这个问题比解决发展起来的问题还困难”,但是一定“要利用各种手段、各种方法、各种方案解决这些问题”,否则,“少数人获得那么多财富,大多数人没有,这样发展下去总有一天会出问题。分配不公,会导致两极分化,到一定时候问题就会出来”。在“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中,分配不公导致两极分化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最为突出,也最影响人民能否团结;“这样发展下去总有一天会出问题”,不是别的问题,而是贫富两极分化导致社会撕裂、人心涣散,甚至会陷入社会动乱。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全球收入不平等问题突出,一些国家贫富分化,中产阶层塌陷,导致社会撕裂、政治极化、民粹主义泛滥,教训十分深刻!我国必须坚决防止两极分化,促进共同富裕,实现社会和谐安定。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取得过辉煌成就,但后来失败了、解体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苏联共产党脱离了人民,成为一个只维护自身利益的特权官僚集团。
值得注意的是,利益集团、权势团体、特权阶层通过围猎腐蚀等手段,占据和垄断资源,掠夺本应该由人民共享的发展成果,已经成为腐败的顽疾;一些领导干部成为利益集团和权势团体的代言人、代理人,政商勾连、资本向政治领域渗透等破坏政治生态和经济发展环境,疯狂攫取财富,屡见不鲜;互联网平台资本无序扩张造成平台经济野蛮生长和不良垄断行为,也会掠夺社会财富进而侵害公众利益;一些不法分子通过所谓金融创新、地下钱庄等深暗通道,挖空心思将发展成果及社会财富转移海外,企图掏空国库和人民的钱袋。毋庸讳言,社会的公平正义如司法公正、教育、医疗、就业机会公平均等化建设非一日之功,但分配不公导致两极分化极大地损害了社会的公平正义,侵蚀着社会肌体和人民的信心,其实质在于,人民群众本来是发展的主体和动力,但他们在发展中的成果甚微,上升通道几乎被堵死,靠勤劳智慧致富的机会越来越少,甚至之前积累的财富也被割韭菜、被掠夺,他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大为降低,社会撕裂、阶层固化、利益冲突使得人民群众凝聚力减弱,“躺平”、内卷化、挫败感、不信任感、绝望感和离心力随之而生。守江山守的是民心,人心一旦散落就会覆水难收,再难团结起来,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也将难以为继。新时代坚决开展反腐败斗争、永远吹冲锋号,就是因为反腐败斗争关系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结底是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治国之道,富民为始。”我们始终坚定人民立场,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是党和政府的重大责任。党的二十大明确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这不仅指明了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也是凝聚人心、鼓舞人民团结奋斗的指南。习近平总书记2022年10月23日在党的二十届一中全会上的讲话中进一步指出,全面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从根本上体现了党的初心使命、性质宗旨,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有利于激发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增强党的凝聚力、向心力、号召力。
这些重要论述表明,推进共同富裕,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利益分配问题,而且是一个重大政治问题,是事关党的凝聚力、向心力、号召力,事关人民群众能否团结奋斗的问题。为此要进一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差距,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要坚持多劳多得,鼓励勤劳致富;要完善促进机会公平、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制度机制,畅通社会向上流动通道,打破利益固化藩篱,创造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让每个人都获得发展自我和奉献社会的机会,共同享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四、维护共同力量: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回望近现代以来的中国历史,经过不懈奋斗,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造就这一激荡人心的历史进步、波澜壮阔的现代转型、震古烁今的发展传奇,根本在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将中国人民空前地组织起来了。美国著名学者费正清曾经赞叹:历史上没有其他集团能够将亿万中国人民团结成一个政治单位;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团结,是现代人类最伟大的成就之一。
“六合同风,九州共贯。”在当代中国,没有党的领导是做不到的。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最大的国情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什么是中国特色?这就是中国特色。”“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党的二十大通过了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指出“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党的领导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党的二十大把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等内容写入党章。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同时,世纪疫情影响深远,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我国改革发展稳定面临不少深层次矛盾躲不开、绕不过,党的建设特别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面临不少顽固性、多发性问题,来自外部的打压遏制随时可能升级。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面对变与乱叠加的超预期不确定性世界,中国人民特别需要团结奋斗,因为要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而历史也一再证明,中国共产党所具有的无比坚强的领导力,是风雨来袭时中国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也是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定海神针”。
只有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人民的团结才有主心骨,人民的奋斗才有坐标系。治理好我们这个拥有9600多万名党员的大党、这个拥有14亿多人口的大国,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特别是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是党团结统一、胜利前进的根本保证。正如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的,“只有经过共产党的团结,才能达到全阶级和全民族的团结,只有经过全阶级和全民族的团结,才能战胜敌人,完成民族和民主革命的任务。”中国人民团结奋斗,需要维护党这一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因为党的领导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党的领导决定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凝聚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力量。
(来源:上观新闻)
版权所有:(C) 2016 鹿寨县人民政府
地址:鹿寨县创业路2号 政府热线电话:0772-6812345
县政府邮箱:lzxzfbgs126.com 投稿:lzzfw126.com
维护电话:0772-6819789 网站标识码:450223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