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全国两会,“特色小城镇”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如今它已成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一个高频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特色小镇、小城镇建设大有可为,对经济转型升级、新型城镇化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国家住建部联合发出的《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到2020年将争取在全国培育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特色小镇。当前,我国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时期,特色小镇建设为我们提供了产业发展新平台、“四化同步”新载体和新型城镇化供给侧改革新抓手,具有重要的时代性意义。
虽然当前的特色小镇建设热情高涨,各级政府也推出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我国特色小镇建设存在一些问题也不容忽视:一是开发模式倾向凸显,建设不明确。一些地区追求短期利益和形象工程,未经认真调研和系统规划就急于上马建设,缺乏一定的可操作性,有可能造成新的投资浪费和烂尾工程。同时,市场主体定位不准,部分房地产企业等投资主体诱导政府合作建设只是将特色小镇作为“拿地拿钱”的手段,并没有打算对特色小镇的“产业、文化、旅游、社区功能”进行系统性的投资、运营,有可能事实上是搞住宅小区建设,而不是发展可以支撑小镇发展的产业。二是开发建设盲目跟风,方向不明确。特色产业是支撑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也是特色小镇赖以存在的基本理由。一些地方对本地特色产业、资源禀赋、文化遗存等比较优势认识和挖掘不深,不顾发展阶段、经济水平和特色小镇生成与发展的基本规律,所确定的产业和功能脱离实际,在发展模式上简单模仿、生搬硬套,在建设标准和行动步骤上盲目设定,希望通过税收优惠、资金补贴、用地倾斜等优惠政策来维持小镇运转。三是缺乏科学规划设计指导,特色不明确。由于缺乏科学规划设计指导,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片面追求“大而全”,使小城镇特色不够鲜明。即使有规划,在编制中也没有发挥出自身历史渊源、文化背景、风土人情等个性特质,“千镇一面”现象严重。部分地区把特色小镇等同于新城建设、园区建设、景区开发,特色小镇新兴产业、特色产业发展不足,优势产业发展乏力,致使小城镇建设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和不合理性。
应回归特色小镇的价值本位,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主体的关系,建立有效的约束和激励机制,为特色小镇建设做好系统性保障,有序推进我国特色小镇持续健康发展。具体建议:
1、深刻领悟特色小镇建设宗旨。回归特色小镇基本价值,分区、分类、分阶段打造“生产、生活、生态”融合的美丽小镇,明确特色小镇是区域“产城人文”深度融合的新型发展平台,是经济转型升级的新空间,不能因为产业是特色小镇的核心就忽视生活、生态方面的功能完善。在关注盈利模式的同时,更加关注生态保护、资源节约、文化传承等方面的综合考量,以促进小镇宜居品质和社区成熟度的长远发展。注重特色产业,培育符合区域发展的特色产业;注重美丽环境,按3A级景区以上标准建设建特色小镇;注重功能聚合,聚集产业、文化、旅游和社区四大功能,紧贴产业定位融合发展;注重机制创新,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创建模式进行特色小镇运营建设。
2、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主体关系。正确处理政府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关系,地方政府不能将特色小镇作为争取有关部门资金的手段,而忽视对建设内容、主体、方式等方面的研究和引导。企业也不能忽视政府的作用,不顾及政府的公益性事业要求,完全按照市场法则来行事。政府应多掌控全局,全面关注产业支撑、公共服务、社会治理、农村劳动力转移等重点内容,并在基础公共设施和服务上,如基础道路、污水处理、供电、供热、供水等方面承担相应的责任。企业应多关注运营维护,在产业植入、资本引入、管理导入等方面从商业可持续性角度加大投入力度。根据不同建设阶段,政府和企业关系应动态调整。在小镇建设初期,由政府牵头提供基础公共设施服务,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在小镇建设的中后期阶段,积极引入专业运营商和产业运营机构,及时补充、提升小镇的生产功能和生活服务功能。
3、坚决纠正特色小镇房地产化倾向。严格控制部分企业的“房地产化”风险。无论特色小镇的建设主体是否为房地产企业,均应严格把控住宅用地的配给比例,认真研究小镇常住人口规模、吸引人口来源和相关配套服务的供给。强化小镇特色产业的支撑,重点考察小镇产业的资源禀赋基础、市场需求及规模和公共设施服务支撑能力。此外,可利用房地产企业资金雄厚,对生活服务业运营相对专业的特征,探索生活性服务业的政策创新。比如在房地产企业所建设的特色小镇中,允许民办医疗、养老服务、民办学校实行经营者自主定价,将合格的私营医疗机构纳入指定的医疗保险范围。借助特色小镇发展平台,推进医师执业注册制度改革和医务人员多点执业,确保民办机构在人才引进、职称评定、科研课题上与公立机构具备平等待遇。
4、建立有效的约束和激励机制促进有序发展。首先,严格按照国土资源规划、城市发展规划推进特色小镇建设,增强政府及相关管理部门的责任感。坚持超前规划,在推进“多规一体”的基础上,合理划定小镇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创造可持续发展的“宜居、宜业、宜游”的新空间载体。其次,适当扩大特色小镇管理权限,建立有效约束机制,不断增强投资运营主体的成就感。对纳入特色小城镇建设范围的建制镇要逐步实现财权、地权、事权、人权等有序下放,可允许非建制镇类的特色小镇成立具有一定权限的特色小镇管理委员会。创新政策激励机制,改变政策扶持资金的发放时序,对于创建合格的特色小镇及时给予资金等奖励。第三,充分发挥特色小镇的社会效益,增加就业和居民收入,不断提升小镇及周边居民的获得感。可通过土地或资金入股等方式,建立长期有效的开发收益分享机制,可确定一定的收益分红比例用于小镇生态、生活环境的改善,着力打造“小镇政府、企业、市民”的利益共同体。
5、强化科学规划引领特色小镇建设。借鉴国内外特色小镇的成功发展经验,以科学规划引领特色小镇建设发展的全领域和全过程。按照“多规合一”的理念统筹编制特色小镇建设规划,充分衔接产业、生态、空间、文化、旅游等专项规划内容,做到定位科学、目标清晰、特色鲜明、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有序推进特色小镇的建设发展,保持小镇宜居尺度,不盲目盖高楼,拆老街区,不盲目搬袭外来文化,以产业特、文化风情特、以自然资源特等突出特色,形成比较优势。因地制宜选择优势产业作为龙头,通过引进资本、技术改造等方式,千方百计地拉长产业链条,着力提高产品档次与竞争力,努力以优势产业为依托打造产业集中、专业化强、富有特色的产业集群。将物联网、数字化技术运用到特色小镇发展之中。比如建立大型数据库,打通云计算和物联网,并建设能够兼容蓝牙、红外、数字等所有的形式的统一标准,建设可以接收到数字化讯号的终端等等,以产业化、数字化融合为美好生活提供解决方案,。
6、加大特色小镇政策扶持统筹力度。借鉴浙江、四川、陕西等省的做法,对现有的扶持政策进行细化提升,出台更具针对性、更具干货的扶持政策。设立专项建设基金,扶持特色小镇基础设施建设;制定激励政策措施,认定为特色主导产业的企业,优先落户特色小镇,给予用地、资金、人才、审批等方面的支持;建立鼓励和引导政府投融资平台和财政出资的投资基金,加大产业扶持力度;完善特色小镇评价系统,针对历史文化型、特色产业型等不同类型的特色小镇设置不同的评价标准,通过多重标准的设置为科学年度考核。
7、多措并举解决特色小镇融资难题。完善特色小镇投融资体制机制,明确特色小镇建设运营管理主体权责利。加快形成产权明晰、符合市场规律、具备产业特征的特色小镇商业模式,把特色小镇作为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创新的承载平台。一是解决融资主体问题。政府应当明确特色小镇建设主体的准入门槛,或者制定针对特定主体的支持政策,实施定向引进,优先引入市场化经营、自身经营性现金流稳定,或实力雄厚、拥有专业团队与特色小镇运营经验的大型央企、大型房企、文化旅游开发企业,作为特色小镇建设主体。二是解决融资模式问题,根据资源禀赋、产业优势,从旅游度假驱动、特色农业驱动、产业驱动、养老旅居驱动、文旅组合等特色小镇开发模式,择优选择股权或产品众筹模式、发行债券模式、收益信托模式、融资租赁模式、股权投资基金模式、PPP融资模式等不同运营模式。
8、探索特色小镇社会治理体系创新。充分发挥信息化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在建设过程中应用现代信息传输技术、网络技术和信息集成技术,打造智慧社区,在社区管理、社会治理上先行应用实践,建立智慧化的社会治理体系。发挥政府引导和公众参与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利用特色小镇是各类高端人才、创业人才的集聚地,是各领域专家的集中地,积极搭建社会治理平台,力促公众参与社会治理体系。把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社会组织提供增值服务和社区提供自我服务结合起来,力促社会治理体系协同创新。以“创意、创新、创业”激活社会发展要素为抓手,在特色小镇建设中搭建文化创意产业管理、引导、建设和理论研究的专业平台,凝聚文化创意精英队伍,构建文化创意产业运行体系,实现效益的最大化和可持续化。实现跨界资源整合与产业融合,紧密实现与金融、信息、旅游、传媒、工业、农业、商务、会展以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等领域的合作交流,以文化创意为核心推动力,形成新的小镇建设主流产业体系。
版权所有:(C) 2016 鹿寨县人民政府 主办:柳州市鹿寨县人民政府 承办:鹿寨县信息化建设中心 网站标识码:4502230046 维护电话:0772-6819789 仅受理网站建设维护相关事宜
地址:鹿寨县创业路2号 政府热线电话:0772-6812345 县政府邮箱:lzxzfbgs@126.com 投稿:lzzfw@126.com
去年全国两会,“特色小城镇”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如今它已成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一个高频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特色小镇、小城镇建设大有可为,对经济转型升级、新型城镇化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国家住建部联合发出的《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到2020年将争取在全国培育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特色小镇。当前,我国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时期,特色小镇建设为我们提供了产业发展新平台、“四化同步”新载体和新型城镇化供给侧改革新抓手,具有重要的时代性意义。
虽然当前的特色小镇建设热情高涨,各级政府也推出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我国特色小镇建设存在一些问题也不容忽视:一是开发模式倾向凸显,建设不明确。一些地区追求短期利益和形象工程,未经认真调研和系统规划就急于上马建设,缺乏一定的可操作性,有可能造成新的投资浪费和烂尾工程。同时,市场主体定位不准,部分房地产企业等投资主体诱导政府合作建设只是将特色小镇作为“拿地拿钱”的手段,并没有打算对特色小镇的“产业、文化、旅游、社区功能”进行系统性的投资、运营,有可能事实上是搞住宅小区建设,而不是发展可以支撑小镇发展的产业。二是开发建设盲目跟风,方向不明确。特色产业是支撑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也是特色小镇赖以存在的基本理由。一些地方对本地特色产业、资源禀赋、文化遗存等比较优势认识和挖掘不深,不顾发展阶段、经济水平和特色小镇生成与发展的基本规律,所确定的产业和功能脱离实际,在发展模式上简单模仿、生搬硬套,在建设标准和行动步骤上盲目设定,希望通过税收优惠、资金补贴、用地倾斜等优惠政策来维持小镇运转。三是缺乏科学规划设计指导,特色不明确。由于缺乏科学规划设计指导,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片面追求“大而全”,使小城镇特色不够鲜明。即使有规划,在编制中也没有发挥出自身历史渊源、文化背景、风土人情等个性特质,“千镇一面”现象严重。部分地区把特色小镇等同于新城建设、园区建设、景区开发,特色小镇新兴产业、特色产业发展不足,优势产业发展乏力,致使小城镇建设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和不合理性。
应回归特色小镇的价值本位,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主体的关系,建立有效的约束和激励机制,为特色小镇建设做好系统性保障,有序推进我国特色小镇持续健康发展。具体建议:
1、深刻领悟特色小镇建设宗旨。回归特色小镇基本价值,分区、分类、分阶段打造“生产、生活、生态”融合的美丽小镇,明确特色小镇是区域“产城人文”深度融合的新型发展平台,是经济转型升级的新空间,不能因为产业是特色小镇的核心就忽视生活、生态方面的功能完善。在关注盈利模式的同时,更加关注生态保护、资源节约、文化传承等方面的综合考量,以促进小镇宜居品质和社区成熟度的长远发展。注重特色产业,培育符合区域发展的特色产业;注重美丽环境,按3A级景区以上标准建设建特色小镇;注重功能聚合,聚集产业、文化、旅游和社区四大功能,紧贴产业定位融合发展;注重机制创新,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创建模式进行特色小镇运营建设。
2、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主体关系。正确处理政府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关系,地方政府不能将特色小镇作为争取有关部门资金的手段,而忽视对建设内容、主体、方式等方面的研究和引导。企业也不能忽视政府的作用,不顾及政府的公益性事业要求,完全按照市场法则来行事。政府应多掌控全局,全面关注产业支撑、公共服务、社会治理、农村劳动力转移等重点内容,并在基础公共设施和服务上,如基础道路、污水处理、供电、供热、供水等方面承担相应的责任。企业应多关注运营维护,在产业植入、资本引入、管理导入等方面从商业可持续性角度加大投入力度。根据不同建设阶段,政府和企业关系应动态调整。在小镇建设初期,由政府牵头提供基础公共设施服务,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在小镇建设的中后期阶段,积极引入专业运营商和产业运营机构,及时补充、提升小镇的生产功能和生活服务功能。
3、坚决纠正特色小镇房地产化倾向。严格控制部分企业的“房地产化”风险。无论特色小镇的建设主体是否为房地产企业,均应严格把控住宅用地的配给比例,认真研究小镇常住人口规模、吸引人口来源和相关配套服务的供给。强化小镇特色产业的支撑,重点考察小镇产业的资源禀赋基础、市场需求及规模和公共设施服务支撑能力。此外,可利用房地产企业资金雄厚,对生活服务业运营相对专业的特征,探索生活性服务业的政策创新。比如在房地产企业所建设的特色小镇中,允许民办医疗、养老服务、民办学校实行经营者自主定价,将合格的私营医疗机构纳入指定的医疗保险范围。借助特色小镇发展平台,推进医师执业注册制度改革和医务人员多点执业,确保民办机构在人才引进、职称评定、科研课题上与公立机构具备平等待遇。
4、建立有效的约束和激励机制促进有序发展。首先,严格按照国土资源规划、城市发展规划推进特色小镇建设,增强政府及相关管理部门的责任感。坚持超前规划,在推进“多规一体”的基础上,合理划定小镇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创造可持续发展的“宜居、宜业、宜游”的新空间载体。其次,适当扩大特色小镇管理权限,建立有效约束机制,不断增强投资运营主体的成就感。对纳入特色小城镇建设范围的建制镇要逐步实现财权、地权、事权、人权等有序下放,可允许非建制镇类的特色小镇成立具有一定权限的特色小镇管理委员会。创新政策激励机制,改变政策扶持资金的发放时序,对于创建合格的特色小镇及时给予资金等奖励。第三,充分发挥特色小镇的社会效益,增加就业和居民收入,不断提升小镇及周边居民的获得感。可通过土地或资金入股等方式,建立长期有效的开发收益分享机制,可确定一定的收益分红比例用于小镇生态、生活环境的改善,着力打造“小镇政府、企业、市民”的利益共同体。
5、强化科学规划引领特色小镇建设。借鉴国内外特色小镇的成功发展经验,以科学规划引领特色小镇建设发展的全领域和全过程。按照“多规合一”的理念统筹编制特色小镇建设规划,充分衔接产业、生态、空间、文化、旅游等专项规划内容,做到定位科学、目标清晰、特色鲜明、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有序推进特色小镇的建设发展,保持小镇宜居尺度,不盲目盖高楼,拆老街区,不盲目搬袭外来文化,以产业特、文化风情特、以自然资源特等突出特色,形成比较优势。因地制宜选择优势产业作为龙头,通过引进资本、技术改造等方式,千方百计地拉长产业链条,着力提高产品档次与竞争力,努力以优势产业为依托打造产业集中、专业化强、富有特色的产业集群。将物联网、数字化技术运用到特色小镇发展之中。比如建立大型数据库,打通云计算和物联网,并建设能够兼容蓝牙、红外、数字等所有的形式的统一标准,建设可以接收到数字化讯号的终端等等,以产业化、数字化融合为美好生活提供解决方案,。
6、加大特色小镇政策扶持统筹力度。借鉴浙江、四川、陕西等省的做法,对现有的扶持政策进行细化提升,出台更具针对性、更具干货的扶持政策。设立专项建设基金,扶持特色小镇基础设施建设;制定激励政策措施,认定为特色主导产业的企业,优先落户特色小镇,给予用地、资金、人才、审批等方面的支持;建立鼓励和引导政府投融资平台和财政出资的投资基金,加大产业扶持力度;完善特色小镇评价系统,针对历史文化型、特色产业型等不同类型的特色小镇设置不同的评价标准,通过多重标准的设置为科学年度考核。
7、多措并举解决特色小镇融资难题。完善特色小镇投融资体制机制,明确特色小镇建设运营管理主体权责利。加快形成产权明晰、符合市场规律、具备产业特征的特色小镇商业模式,把特色小镇作为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创新的承载平台。一是解决融资主体问题。政府应当明确特色小镇建设主体的准入门槛,或者制定针对特定主体的支持政策,实施定向引进,优先引入市场化经营、自身经营性现金流稳定,或实力雄厚、拥有专业团队与特色小镇运营经验的大型央企、大型房企、文化旅游开发企业,作为特色小镇建设主体。二是解决融资模式问题,根据资源禀赋、产业优势,从旅游度假驱动、特色农业驱动、产业驱动、养老旅居驱动、文旅组合等特色小镇开发模式,择优选择股权或产品众筹模式、发行债券模式、收益信托模式、融资租赁模式、股权投资基金模式、PPP融资模式等不同运营模式。
8、探索特色小镇社会治理体系创新。充分发挥信息化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在建设过程中应用现代信息传输技术、网络技术和信息集成技术,打造智慧社区,在社区管理、社会治理上先行应用实践,建立智慧化的社会治理体系。发挥政府引导和公众参与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利用特色小镇是各类高端人才、创业人才的集聚地,是各领域专家的集中地,积极搭建社会治理平台,力促公众参与社会治理体系。把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社会组织提供增值服务和社区提供自我服务结合起来,力促社会治理体系协同创新。以“创意、创新、创业”激活社会发展要素为抓手,在特色小镇建设中搭建文化创意产业管理、引导、建设和理论研究的专业平台,凝聚文化创意精英队伍,构建文化创意产业运行体系,实现效益的最大化和可持续化。实现跨界资源整合与产业融合,紧密实现与金融、信息、旅游、传媒、工业、农业、商务、会展以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等领域的合作交流,以文化创意为核心推动力,形成新的小镇建设主流产业体系。
版权所有:(C) 2016 鹿寨县人民政府
地址:鹿寨县创业路2号 政府热线电话:0772-6812345
县政府邮箱:lzxzfbgs126.com 投稿:lzzfw126.com
维护电话:0772-6819789 网站标识码:450223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