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9日是国际档案理事会确定的第12个国际档案日。为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大力营造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良好氛围,国家档案局确定此次档案日主题为“新中国的记忆”。
1.国际档案日的由来
1948年6月9-11日,位于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召开了一场专家会议,来自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档案工作者参加了会议交流,经大家讨论决定成立国际档案理事会(ICA)。会上通过了ICA的第一份章程,章程中指出,世界各国的档案工作者应共同努力“为了全人类”保护好档案,开展鉴定并提供利用;档案和文件作为全世界共享的遗产和全人类一样具有同一性。
2007年11月,为了庆祝2008年6月9日国际档案理事会成立60周年纪念日,国际档案理事会全体成员在于加拿大魁北克举行的年度全体会议上投票决定,将每年的6月9日定为国际档案日。201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档案局决定自2013年开始,把每年的6月9日即“国际档案日”作为档案部门的宣传活动日。
国际档案日成立的主要目的在于推动社会公众认识档案和关注档案事业,通过展览、征集、座谈、参观、互动等手段,提高社会公众档案意识,增加档案工作者专业能力和职业认同。
2.什么是档案
在原始社会里,人们靠语言表达和交流思想和经验。随着社会的发展,为适应复杂的社会生产和生活,人们创造了“结绳”、“刻契”等记事方法。结绳与刻契可以说就是档案最早的起源。
3.中国档案名称的变化
我国的档案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档案”一词的称谓,则是较晚才出现。档案在商代称为“册”,周代称为“中”,秦代称为“典籍”,汉魏以后称为“文书”“文案”,唐宋以后称为“文卷”“案卷”“案牍”,清代称为“档子”“档案”。
4.档案的种类
根据档案的不同属性和科学管理的需要,可以将档案划分为不同的种类。比如:按来源可分为国家机关档案、企业档案、名人档案等;按内容可分为行政档案、诉讼档案、科学技术档案等;按记录方式可分为文字档案、图形档案、音像档案;按时间可分为古代档案、近代档案和现代档案;按所有权可分为国家所有档案、集体所有档案和个人所有档案。目前在我国,通常将档案分为文书档案、科学技术档案、专门档案和声像档案。
5.档案的作用
概括地讲,档案的作用有两个方面,一是凭证作用;二是参考作用。对于一个具体单位或个人,档案的作用体现在以下方面:
①档案是一个单位或个人历史的真实、全面的反映。
②档案是一个单位或个人维护自身权益的重要工具。
③档案是一个单位规范管理的基础。
④档案是我们积累和传播知识重要载体。
⑤档案是一个单位或个人建立信用,在社会活动、生产经营等方面建立和利用信用体系,获得发展最有力的工具。
6.世界记忆遗产中的中国记忆。
世界记忆遗产名录是由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评定,其麾下有66各国家委员会参与。每两年评选一次,每个国家每两年科申报两部古籍文献。迄今为止,共有100个国家的299份文献和文献集合入选,我国共有十个项目入选。依据时间顺序,依次为《传统音乐档案》、《清代内阁秘本档》、《纳西东巴古籍》、《清代金榜》、《清代样式雷图档》、《本草纲目》、《黄帝内经》、《中国西藏远代官方档案》、《侨批档案-海外华侨银信》、《南京大屠杀档案》。
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档案承载了我们国家和民族文明建设、发展的历史记忆,真实记录了中华民族风雨历程的诸多重要时刻,更是“今世可以知古,后世可以知今”的重要连接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