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寨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平和安详年野保取成效

发布日期:2021-02-23 17:03
来源:鹿寨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 字体大小:[
  • ]

平和安详年野保取成效

近年来,我局高度重视辖区内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2020年我局拉沟自然保护区管理处(鹿寨县陆生野生动植物保护站)全年以“保护野生动植物宣传月”为依托,结合自然保护区日常巡护工作进行深度宣传,全年共制作印发固定宣传栏20个、宣传海报50张、宣传单2000张。做到了广泛宣传、干群联动、深度保护。

2021年春节前后,由于我县气候温暖湿润,各类野生动物活动频繁,为了让这些“误入人间”的小生命能更好的生存下去。我局野保站工作人员作为野生动物的“呵护者”,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广西壮族自治区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以警民联合、干群联护、专职保护为野生动物保护工作主体意识,于28日、222日分别救治了两只国家级野生保护动物仓鸮属类动物猴面鹰、凤头鹰并及时移送到柳州市动物园进行进一步保护和救治;210日救治群众交到鹿寨县森林公安局的猫头鹰一只由我野保站接回保护观察确定无异常情况已经拿到山林放生。为新一年开展好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开了好头,也更进一步强化了基层群众的野生动物保护意识。营造了全民参与野生动物保护的良好氛围,渲染了我局野生动物保护的工作重点要点,为我局全民开展好新一年野生动植物保护、救治、处置奠定了坚实基础。(陈玥)


28日联合平山镇派出所救治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猴面鹰一只,因其不会飞无法放生,当天已送至柳州市动物园。


222日救治群众送达至平山镇派出所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凤头鹰一只,嘴角受伤,已送至柳州市动物园。


知识科普:

一、草鸮属(学名:Tyto):共有14种猫头鹰,均属中型猛禽。面盘扁平,呈心脏形,白色或灰棕色,四周有暗栗色边缘,似猴脸,长满绒毛,一双深圆大眼,嘴黄褐色,嘴喙不尖,鹰身鹰爪,故俗名“猴面鹰”。上体为斑驳的灰色及橙黄色,并具精细的黑色和白色斑点。下体白色,稍沾淡黄色,具暗褐色斑点。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世界性广布物种。

形态特征

草鸮属鸟类全部是夜行猛禽。喙坚强而钩曲。嘴基蜡膜为硬须掩盖。翅的外形不一,第五枚次级飞羽缺。尾短圆,尾羽12枚,有时仅10枚。脚强健有力,常全部被羽,第四趾能向后反转,以利攀缘。爪大而锐。尾脂腺裸出。无副羽,间或留存。耳孔周缘具耳羽,有助于夜间分辨声响与夜间定位。全身羽色大致呈棕色或褐色,通常腹部羽色明显较浅(一些种类甚至有斑点)。面盘明显而完整,围以硬盘羽组成的皱领,下文变狭,呈心脏形状。头顶两侧无耳簇羽。嘴侧扁,基部较直并具蜡膜,端部稍曲呈钩状。鼻孔椭圆形。两眼较小而向前。翅形尖或稍圆,较尾为长。面盆明显呈心形。

由于面庞羽毛沿鸟喙而上隆起生长(在中国一带的草鸮属鸟类由于脸与猴子的脸很相像,因此常被当地居民称做“猴面鹰”或“猴子鹰”)。脚爪与翅膀细长,中心脚爪内侧边缘有梳状构造,附跖背面硬毛往上发展。

生活习性

猴面鹰营巢于树洞或岩隙中。以鼠类、蛙、蛇、鸟卵等为食。叫声响亮刺耳。白天躲在树林里养精蓄锐,夜间却非常活跃。猴面鹰的身体结构和功能都适应于黑夜捕捉老鼠。性格凶猛、残暴。猴面鹰只在夜晚活动,白天则处在睡眠状态,眼睛也几乎看不见东西,善飞翔,雏鸟晚成性。

栖息环境

栖息于开阔的原野、低山、丘陵以及农田、城镇和村屯附近森林、山麓草灌丛中。

  1. 凤头鹰(学名:Accipiter trivirgatus)属中型猛禽,体长41-49厘米。头前额至后颈鼠灰色,具显著的与头同色冠羽,其余上体褐色,尾具4道宽阔的暗色横斑。喉白色,具显著的黑色中央纹;胸棕褐色,具白色纵纹,其余下体白色,具窄的棕褐色横斑;尾下覆羽白色;飞翔时翅短圆,后缘突出,翼下飞羽具数条宽阔的黑色横带。幼鸟上体褐色,下体白色或皮黄白色,具黑色纵纹。性善隐藏而机警,常躲藏在树叶丛中,有时也栖于空旷处孤立的树枝上。日出性。以蛙、蜥蜴、鼠类、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也吃鸟和小型哺乳动物。分布于印度、缅甸、泰国、马来半岛和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

形态特征

凤头鹰为中等猛禽,前额、头顶、后枕及其羽冠黑灰色;头和颈侧较淡,具黑色羽干纹。上体暗褐色,尾覆羽尖端白色;尾淡褐色,具白色端斑和一道隐蔽而不甚显著的横带和4道显露的暗褐色横带;飞羽亦具暗褐色横带,且内翈基部白色。颏、喉和胸白色,颏和喉具一黑褐色中央纵纹;胸具宽的棕褐色纵纹,尾下覆羽白色;胸以下具暗棕褐色与白色相间排列的横斑。虹膜金黄色,嘴角褐色或铅色,嘴峰和嘴尖黑色,口角黄色,蜡膜和眼睑黄绿色,脚和趾淡黄色,爪角黑色。 

生活习性

留鸟。性善隐藏而机警,常躲藏在树叶丛中,有时也栖于空旷处孤立的树枝上。日出性。多单独活动,飞行缓慢,也不很高,有时也利用上升的热气流在空中盘旋和翱翔,盘旋时两翼常往下压和抖动。领域性甚强。 [2] 

主要以蛙、蜥蜴、鼠类、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也吃鸟和小型哺乳动物。主要在森林中的地面上捕食,常躲藏在树枝丛间,发现猎物时才突然出击。叫声较为沉寂,he-he-he-he-he-he的尖厉叫声及拖长的吠声。 [2]

栖息环境

凤头鹰是留鸟,通常栖息在2000米以下的山地森林和山脚林缘地带,也出现在竹林和小面积丛林地带,偶尔也到山脚平原和村庄附近活动。性情机警,善于藏匿,常躲藏在树叶丛中,有时也栖息于空旷处孤立的树枝上。 [2]




打印本页 关闭

版权所有:(C) 2016 鹿寨县人民政府 主办:柳州市鹿寨县人民政府 承办:鹿寨县信息化建设中心 网站标识码:4502230046 维护电话:0772-6819789 仅受理网站建设维护相关事宜

地址:鹿寨县创业路2号 政府热线电话:0772-6812345 县政府邮箱:lzxzfbgs@126.com 投稿:lzzfw@126.com

桂ICP备06009684号-1 桂公网安备 45022302000043号 

返回 部门信息 导航
【鹿寨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平和安详年野保取成效

发布时间:2021-02-23 17:03 来源:鹿寨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平和安详年野保取成效

近年来,我局高度重视辖区内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2020年我局拉沟自然保护区管理处(鹿寨县陆生野生动植物保护站)全年以“保护野生动植物宣传月”为依托,结合自然保护区日常巡护工作进行深度宣传,全年共制作印发固定宣传栏20个、宣传海报50张、宣传单2000张。做到了广泛宣传、干群联动、深度保护。

2021年春节前后,由于我县气候温暖湿润,各类野生动物活动频繁,为了让这些“误入人间”的小生命能更好的生存下去。我局野保站工作人员作为野生动物的“呵护者”,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广西壮族自治区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以警民联合、干群联护、专职保护为野生动物保护工作主体意识,于28日、222日分别救治了两只国家级野生保护动物仓鸮属类动物猴面鹰、凤头鹰并及时移送到柳州市动物园进行进一步保护和救治;210日救治群众交到鹿寨县森林公安局的猫头鹰一只由我野保站接回保护观察确定无异常情况已经拿到山林放生。为新一年开展好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开了好头,也更进一步强化了基层群众的野生动物保护意识。营造了全民参与野生动物保护的良好氛围,渲染了我局野生动物保护的工作重点要点,为我局全民开展好新一年野生动植物保护、救治、处置奠定了坚实基础。(陈玥)


28日联合平山镇派出所救治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猴面鹰一只,因其不会飞无法放生,当天已送至柳州市动物园。


222日救治群众送达至平山镇派出所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凤头鹰一只,嘴角受伤,已送至柳州市动物园。


知识科普:

一、草鸮属(学名:Tyto):共有14种猫头鹰,均属中型猛禽。面盘扁平,呈心脏形,白色或灰棕色,四周有暗栗色边缘,似猴脸,长满绒毛,一双深圆大眼,嘴黄褐色,嘴喙不尖,鹰身鹰爪,故俗名“猴面鹰”。上体为斑驳的灰色及橙黄色,并具精细的黑色和白色斑点。下体白色,稍沾淡黄色,具暗褐色斑点。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世界性广布物种。

形态特征

草鸮属鸟类全部是夜行猛禽。喙坚强而钩曲。嘴基蜡膜为硬须掩盖。翅的外形不一,第五枚次级飞羽缺。尾短圆,尾羽12枚,有时仅10枚。脚强健有力,常全部被羽,第四趾能向后反转,以利攀缘。爪大而锐。尾脂腺裸出。无副羽,间或留存。耳孔周缘具耳羽,有助于夜间分辨声响与夜间定位。全身羽色大致呈棕色或褐色,通常腹部羽色明显较浅(一些种类甚至有斑点)。面盘明显而完整,围以硬盘羽组成的皱领,下文变狭,呈心脏形状。头顶两侧无耳簇羽。嘴侧扁,基部较直并具蜡膜,端部稍曲呈钩状。鼻孔椭圆形。两眼较小而向前。翅形尖或稍圆,较尾为长。面盆明显呈心形。

由于面庞羽毛沿鸟喙而上隆起生长(在中国一带的草鸮属鸟类由于脸与猴子的脸很相像,因此常被当地居民称做“猴面鹰”或“猴子鹰”)。脚爪与翅膀细长,中心脚爪内侧边缘有梳状构造,附跖背面硬毛往上发展。

生活习性

猴面鹰营巢于树洞或岩隙中。以鼠类、蛙、蛇、鸟卵等为食。叫声响亮刺耳。白天躲在树林里养精蓄锐,夜间却非常活跃。猴面鹰的身体结构和功能都适应于黑夜捕捉老鼠。性格凶猛、残暴。猴面鹰只在夜晚活动,白天则处在睡眠状态,眼睛也几乎看不见东西,善飞翔,雏鸟晚成性。

栖息环境

栖息于开阔的原野、低山、丘陵以及农田、城镇和村屯附近森林、山麓草灌丛中。

  1. 凤头鹰(学名:Accipiter trivirgatus)属中型猛禽,体长41-49厘米。头前额至后颈鼠灰色,具显著的与头同色冠羽,其余上体褐色,尾具4道宽阔的暗色横斑。喉白色,具显著的黑色中央纹;胸棕褐色,具白色纵纹,其余下体白色,具窄的棕褐色横斑;尾下覆羽白色;飞翔时翅短圆,后缘突出,翼下飞羽具数条宽阔的黑色横带。幼鸟上体褐色,下体白色或皮黄白色,具黑色纵纹。性善隐藏而机警,常躲藏在树叶丛中,有时也栖于空旷处孤立的树枝上。日出性。以蛙、蜥蜴、鼠类、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也吃鸟和小型哺乳动物。分布于印度、缅甸、泰国、马来半岛和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

形态特征

凤头鹰为中等猛禽,前额、头顶、后枕及其羽冠黑灰色;头和颈侧较淡,具黑色羽干纹。上体暗褐色,尾覆羽尖端白色;尾淡褐色,具白色端斑和一道隐蔽而不甚显著的横带和4道显露的暗褐色横带;飞羽亦具暗褐色横带,且内翈基部白色。颏、喉和胸白色,颏和喉具一黑褐色中央纵纹;胸具宽的棕褐色纵纹,尾下覆羽白色;胸以下具暗棕褐色与白色相间排列的横斑。虹膜金黄色,嘴角褐色或铅色,嘴峰和嘴尖黑色,口角黄色,蜡膜和眼睑黄绿色,脚和趾淡黄色,爪角黑色。 

生活习性

留鸟。性善隐藏而机警,常躲藏在树叶丛中,有时也栖于空旷处孤立的树枝上。日出性。多单独活动,飞行缓慢,也不很高,有时也利用上升的热气流在空中盘旋和翱翔,盘旋时两翼常往下压和抖动。领域性甚强。 [2] 

主要以蛙、蜥蜴、鼠类、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也吃鸟和小型哺乳动物。主要在森林中的地面上捕食,常躲藏在树枝丛间,发现猎物时才突然出击。叫声较为沉寂,he-he-he-he-he-he的尖厉叫声及拖长的吠声。 [2]

栖息环境

凤头鹰是留鸟,通常栖息在2000米以下的山地森林和山脚林缘地带,也出现在竹林和小面积丛林地带,偶尔也到山脚平原和村庄附近活动。性情机警,善于藏匿,常躲藏在树叶丛中,有时也栖息于空旷处孤立的树枝上。 [2]




版权所有:(C) 2016 鹿寨县人民政府

地址:鹿寨县创业路2号 政府热线电话:0772-6812345

县政府邮箱:lzxzfbgs126.com 投稿:lzzfw126.com

维护电话:0772-6819789 网站标识码:450223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