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黄冕乡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全面实施“强桑蚕、建交通、兴水利、旺旅游、靓集镇、营生态”发展战略,农民主导产业做大做强,农村经济得到蓬勃发展,2011年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6229元,比上年增长12%,成为我县增速最高的乡镇之一,同时深入实施“城乡清洁工程”,狠抓绿化造林,生态建设与经济效益得到兼顾发展,呈现出“强桑蚕、靓集镇、营生态”的黄冕发展模式。
桑蚕产业担起助民致富重任
“我家种有23亩桑园,每批养蚕10张,年养9批,减除聘请人工开销和养蚕成本,年养蚕纯收入大约10万元。”黄冕乡山脚村卜月屯村民廖赵生扳着手指说。在黄冕乡,像廖赵生这样通过种桑养蚕年收入达10万元的至少有10多户,他们是我县大力实施农民倍增计划的成功典型。 近年来,黄冕乡党委、政府依托龙头企业优势,大力实施“强桑蚕”战略,通过争取上级资金105万元,引导农民自筹资金160万元,强势发展特优2号、农桑14号、桂桑优12号和桂桑优62号等优良桑新品种,去年全乡完成低产桑园改良和新扩种8000亩,使全乡桑园总面积达5万亩,全年养蚕11万多张,生产鲜茧450多万公斤,总收入1.7亿多元,全乡农民养蚕人均纯收入超过5000元,占全年人均各项纯收入总数的80%,桑蚕产业担起助民致富奔小康的重任。 今年,该乡进一步实施“强桑蚕”战略,用心用力写好做大做强桑蚕产业文章。在上级资金的支持下,该乡在卜月屯建起300亩的高产高质高效的万元示范桑园,在古赏屯七队和八队、西岸屯、岭头屯和里定屯建成4个100亩以上连片的优质桑基地,在山脚屯、厂底屯建成一个500多亩的“水肥一体化”桑园示范基地,强力推进桑蚕产业升级,推动桑蚕产业再上一个新台阶。种油茶造松林抗风险营生态
今年3月至4月间,在黄冕乡六脉村由县乡“进百村、访万家、促发展、筑和谐”主题实践工作队从农民手中整合起来的600亩荒山上,由县林业局投资48万元,出树苗、出肥料、请钩机全垦深耕、请人工种植,建好600亩的优质油茶基地免费交给六脉村群众管理和收益。 “种植油茶五六年后就能产生效益,盛产期亩产值在2000元左右,我们六脉群众是今年主题实践的最大受益者。”六脉村党支书陈日忠高兴地说。 近几年,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的影响,全球经济复苏缓慢。作为桑蚕产业大乡的黄冕乡,为应对经济形势的变化,从抗击市场风险和营生态的高度出发,在做大做强桑蚕产业的同时,注重生态、经济效益兼顾,大力实施了“营生态”战略,强力抓好营林生产和造林绿化,切实提高生态建设能力。 近两年,该乡结合“绿满八桂”造林绿化工程的开展,在落实国家与自治区有关退耕还林、造林补贴等一系列助农惠农增收政策的基础上,对规模种植油茶、湿地松的群众和社会团体,给予落实种苗经费、种植补贴,激励广大群众与社会团体投资种植油茶、湿地松等经济林,从而调动了广大农民发展油茶、湿地松种植的积极性。仅今年到5月5日,该乡共计造林12447亩,完成年度造林任务248.94%,其中,今年种下油茶3376亩和以松树为主的其他林木9071亩,使全乡拥有油茶林5000多亩、其他山林25万亩,实现了生态与经济效益的兼顾。乘着参赛东风改善人居环境
凡是到过黄冕乡的人们,总会感觉黄冕集镇上的不规范的广告牌、招牌及乱搭乱盖的挡雨遮阳棚少了甚至不见了,车辆乱停乱放的现象不见了,占街经营的现象没有了,街道上清洁卫生比以前好多了。 近几年,随着桑蚕主导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经济综合实力得到了明显的增强,该乡小城镇建设愈扮愈靓,城乡居民居住条件日新月异。伴随人们的生活水平日日提高,群众对小城镇建设特别是亮化、绿化、净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该乡党委、政府审时度势,以整治乡容乡貌“脏、乱、差”为重点,以开展“城乡清洁工程”活动为契机,积极争取上级的资金支持,对集镇的街景环境、绿化、亮化等方面进行整治,仅去年投入5万元维修安装路灯27盏。今年将投入几十万元,在集镇建设1座垃圾中转站、在公路沿线建20个垃圾池,及对集镇内的绿化进行补植和维修安装路灯,同时继续大力整治占道经营、以街为市及乱堆、乱停、乱放、乱建的行为,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以优异的成绩誓夺“南珠杯”。(记者 杨继强) 责任编辑:陈志良 编辑:廖元锋版权所有:(C) 2016 鹿寨县人民政府 主办:柳州市鹿寨县人民政府 承办:鹿寨县信息化建设中心 网站标识码:4502230046 维护电话:0772-6819789 仅受理网站建设维护相关事宜
地址:鹿寨县创业路2号 政府热线电话:0772-6812345 县政府邮箱:lzxzfbgs@126.com 投稿:lzzfw@126.com
近年来,黄冕乡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全面实施“强桑蚕、建交通、兴水利、旺旅游、靓集镇、营生态”发展战略,农民主导产业做大做强,农村经济得到蓬勃发展,2011年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6229元,比上年增长12%,成为我县增速最高的乡镇之一,同时深入实施“城乡清洁工程”,狠抓绿化造林,生态建设与经济效益得到兼顾发展,呈现出“强桑蚕、靓集镇、营生态”的黄冕发展模式。
桑蚕产业担起助民致富重任
“我家种有23亩桑园,每批养蚕10张,年养9批,减除聘请人工开销和养蚕成本,年养蚕纯收入大约10万元。”黄冕乡山脚村卜月屯村民廖赵生扳着手指说。在黄冕乡,像廖赵生这样通过种桑养蚕年收入达10万元的至少有10多户,他们是我县大力实施农民倍增计划的成功典型。 近年来,黄冕乡党委、政府依托龙头企业优势,大力实施“强桑蚕”战略,通过争取上级资金105万元,引导农民自筹资金160万元,强势发展特优2号、农桑14号、桂桑优12号和桂桑优62号等优良桑新品种,去年全乡完成低产桑园改良和新扩种8000亩,使全乡桑园总面积达5万亩,全年养蚕11万多张,生产鲜茧450多万公斤,总收入1.7亿多元,全乡农民养蚕人均纯收入超过5000元,占全年人均各项纯收入总数的80%,桑蚕产业担起助民致富奔小康的重任。 今年,该乡进一步实施“强桑蚕”战略,用心用力写好做大做强桑蚕产业文章。在上级资金的支持下,该乡在卜月屯建起300亩的高产高质高效的万元示范桑园,在古赏屯七队和八队、西岸屯、岭头屯和里定屯建成4个100亩以上连片的优质桑基地,在山脚屯、厂底屯建成一个500多亩的“水肥一体化”桑园示范基地,强力推进桑蚕产业升级,推动桑蚕产业再上一个新台阶。种油茶造松林抗风险营生态
今年3月至4月间,在黄冕乡六脉村由县乡“进百村、访万家、促发展、筑和谐”主题实践工作队从农民手中整合起来的600亩荒山上,由县林业局投资48万元,出树苗、出肥料、请钩机全垦深耕、请人工种植,建好600亩的优质油茶基地免费交给六脉村群众管理和收益。 “种植油茶五六年后就能产生效益,盛产期亩产值在2000元左右,我们六脉群众是今年主题实践的最大受益者。”六脉村党支书陈日忠高兴地说。 近几年,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的影响,全球经济复苏缓慢。作为桑蚕产业大乡的黄冕乡,为应对经济形势的变化,从抗击市场风险和营生态的高度出发,在做大做强桑蚕产业的同时,注重生态、经济效益兼顾,大力实施了“营生态”战略,强力抓好营林生产和造林绿化,切实提高生态建设能力。 近两年,该乡结合“绿满八桂”造林绿化工程的开展,在落实国家与自治区有关退耕还林、造林补贴等一系列助农惠农增收政策的基础上,对规模种植油茶、湿地松的群众和社会团体,给予落实种苗经费、种植补贴,激励广大群众与社会团体投资种植油茶、湿地松等经济林,从而调动了广大农民发展油茶、湿地松种植的积极性。仅今年到5月5日,该乡共计造林12447亩,完成年度造林任务248.94%,其中,今年种下油茶3376亩和以松树为主的其他林木9071亩,使全乡拥有油茶林5000多亩、其他山林25万亩,实现了生态与经济效益的兼顾。乘着参赛东风改善人居环境
凡是到过黄冕乡的人们,总会感觉黄冕集镇上的不规范的广告牌、招牌及乱搭乱盖的挡雨遮阳棚少了甚至不见了,车辆乱停乱放的现象不见了,占街经营的现象没有了,街道上清洁卫生比以前好多了。 近几年,随着桑蚕主导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经济综合实力得到了明显的增强,该乡小城镇建设愈扮愈靓,城乡居民居住条件日新月异。伴随人们的生活水平日日提高,群众对小城镇建设特别是亮化、绿化、净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该乡党委、政府审时度势,以整治乡容乡貌“脏、乱、差”为重点,以开展“城乡清洁工程”活动为契机,积极争取上级的资金支持,对集镇的街景环境、绿化、亮化等方面进行整治,仅去年投入5万元维修安装路灯27盏。今年将投入几十万元,在集镇建设1座垃圾中转站、在公路沿线建20个垃圾池,及对集镇内的绿化进行补植和维修安装路灯,同时继续大力整治占道经营、以街为市及乱堆、乱停、乱放、乱建的行为,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以优异的成绩誓夺“南珠杯”。(记者 杨继强) 责任编辑:陈志良 编辑:廖元锋版权所有:(C) 2016 鹿寨县人民政府
地址:鹿寨县创业路2号 政府热线电话:0772-6812345
县政府邮箱:lzxzfbgs126.com 投稿:lzzfw126.com
维护电话:0772-6819789 网站标识码:450223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