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林哥,帮我订三张半蚕种”“太林哥,我下批养4张蚕,记得帮我订种啵”……5月10日,在黄冕街潘太林那个不足7平方米的“蚕种站”,62岁的潘太林正在接蚕农的订种热线,接打电话的手机语音调得老高。
作为一名老蚕业技术员,潘太林为黄冕乡成为养蚕大乡立有功劳。近年来,茧价市场走高,该乡桑园面积扩展到5万亩后,桑农年养蚕总量10万余张,年产鲜茧近500万公斤,总产值将近2亿元。这些产业成就里,有潘太林流下的汗水——推广嫁接桑提高桑产量
群众养蚕,求的是桑叶产量,养出好蚕儿。潘太林因势利导,向群众宣传改良桑园。2004年,鹿寨本地桑苗价格每株仅卖5分钱,潘太林发现浙江的嫁接桑苗却要每株价格5毛钱,比鹿寨本地桑苗价高10倍。他对浙江桑苗进行检验,证实为正品后,引进了2万株嫁接桑,拉回黄冕以原价转让给桑农。 群众说:“太林哥推广的我们信得过。”2万株嫁接苗很快被群众你一亩他半亩地种到地里。当年,群众种的嫁接桑与本地桑相比,一株嫁接桑多产桑叶0.35公斤,嫁接桑每亩养蚕比本地桑多了10公斤。由此,拉开了黄冕乡低产桑园改造的序幕。至2012年春,该乡已改造低产桑园1.5万亩。小蚕共育提高回报率
潘太林看到,让群众自己养小蚕,有很多技术环节难掌控,小蚕孵化率低,投放蚕床喂养后,生长不均匀,发病率高。2005年,他在黄冕乡尝试推行“小蚕共育室”,带了3个蚕农到外地学习小蚕集中共育经验,回来后办起了该乡第一家小蚕共育室——“焦瑞志小蚕共育室”。 “焦瑞志小蚕共育室”每批养小蚕800张,以优惠群众的办法帮群众培育一、二龄小蚕,让群众直接喂养那些好管理的三龄蚕。这样,有效地减少了各家各户都养小蚕,小蚕与大蚕病菌交叉感染的情况发生。 由于潘太林的小蚕共育经验的推动,黄冕乡建起了14家“小蚕共育室”,为本乡和乡外蚕农培育健壮的蚕宝宝。潘太林推广小蚕共育,也是对他培训工作的一个解放:他直接给办小蚕共育的蚕农提供服务就行,不用再一家一户去面对养小蚕的蚕农了。而蚕农呢,既免去了养小蚕的繁琐,也由于养大蚕缩短了周期,得到的回报更快更高。带能人去取有用“经”
潘太林对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有独特做法。他发现,过去很多时候,组织外出取经,大多数村干部因没有实践体会,没有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的相互结合而传达不出来。当乡蚕办主任时,他组织外出学习养蚕经,都是选那些自己养蚕,并且养蚕规模较大的普通群众去学习。他说,只有他们才会有针对性地去吸收别人的先进经验,取回的“经”才有用。 2007年,为了解决蚕自动上蔟的难题,潘太林特意挑选刘名权、张胜辉、陆士勇等5位养蚕骨干赴宜州取经,回来后全面推广,带动全乡蚕农纷纷改进养蚕工具、改变蚕儿上蔟方式,使劳动力获得了大解放,推动了养蚕规模化发展。(通讯员赖建辉)版权所有:(C) 2016 鹿寨县人民政府 主办:柳州市鹿寨县人民政府 承办:鹿寨县信息化建设中心 网站标识码:4502230046 维护电话:0772-6819789 仅受理网站建设维护相关事宜
地址:鹿寨县创业路2号 政府热线电话:0772-6812345 县政府邮箱:lzxzfbgs@126.com 投稿:lzzfw@126.com
“太林哥,帮我订三张半蚕种”“太林哥,我下批养4张蚕,记得帮我订种啵”……5月10日,在黄冕街潘太林那个不足7平方米的“蚕种站”,62岁的潘太林正在接蚕农的订种热线,接打电话的手机语音调得老高。
作为一名老蚕业技术员,潘太林为黄冕乡成为养蚕大乡立有功劳。近年来,茧价市场走高,该乡桑园面积扩展到5万亩后,桑农年养蚕总量10万余张,年产鲜茧近500万公斤,总产值将近2亿元。这些产业成就里,有潘太林流下的汗水——推广嫁接桑提高桑产量
群众养蚕,求的是桑叶产量,养出好蚕儿。潘太林因势利导,向群众宣传改良桑园。2004年,鹿寨本地桑苗价格每株仅卖5分钱,潘太林发现浙江的嫁接桑苗却要每株价格5毛钱,比鹿寨本地桑苗价高10倍。他对浙江桑苗进行检验,证实为正品后,引进了2万株嫁接桑,拉回黄冕以原价转让给桑农。 群众说:“太林哥推广的我们信得过。”2万株嫁接苗很快被群众你一亩他半亩地种到地里。当年,群众种的嫁接桑与本地桑相比,一株嫁接桑多产桑叶0.35公斤,嫁接桑每亩养蚕比本地桑多了10公斤。由此,拉开了黄冕乡低产桑园改造的序幕。至2012年春,该乡已改造低产桑园1.5万亩。小蚕共育提高回报率
潘太林看到,让群众自己养小蚕,有很多技术环节难掌控,小蚕孵化率低,投放蚕床喂养后,生长不均匀,发病率高。2005年,他在黄冕乡尝试推行“小蚕共育室”,带了3个蚕农到外地学习小蚕集中共育经验,回来后办起了该乡第一家小蚕共育室——“焦瑞志小蚕共育室”。 “焦瑞志小蚕共育室”每批养小蚕800张,以优惠群众的办法帮群众培育一、二龄小蚕,让群众直接喂养那些好管理的三龄蚕。这样,有效地减少了各家各户都养小蚕,小蚕与大蚕病菌交叉感染的情况发生。 由于潘太林的小蚕共育经验的推动,黄冕乡建起了14家“小蚕共育室”,为本乡和乡外蚕农培育健壮的蚕宝宝。潘太林推广小蚕共育,也是对他培训工作的一个解放:他直接给办小蚕共育的蚕农提供服务就行,不用再一家一户去面对养小蚕的蚕农了。而蚕农呢,既免去了养小蚕的繁琐,也由于养大蚕缩短了周期,得到的回报更快更高。带能人去取有用“经”
潘太林对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有独特做法。他发现,过去很多时候,组织外出取经,大多数村干部因没有实践体会,没有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的相互结合而传达不出来。当乡蚕办主任时,他组织外出学习养蚕经,都是选那些自己养蚕,并且养蚕规模较大的普通群众去学习。他说,只有他们才会有针对性地去吸收别人的先进经验,取回的“经”才有用。 2007年,为了解决蚕自动上蔟的难题,潘太林特意挑选刘名权、张胜辉、陆士勇等5位养蚕骨干赴宜州取经,回来后全面推广,带动全乡蚕农纷纷改进养蚕工具、改变蚕儿上蔟方式,使劳动力获得了大解放,推动了养蚕规模化发展。(通讯员赖建辉)版权所有:(C) 2016 鹿寨县人民政府
地址:鹿寨县创业路2号 政府热线电话:0772-6812345
县政府邮箱:lzxzfbgs126.com 投稿:lzzfw126.com
维护电话:0772-6819789 网站标识码:450223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