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青春之我  报沃土之恩

——鹿寨县江口乡选调生贾彪的驻村成长记

发布日期:2025-09-08 11:43
来源:江口乡
  • 字体大小:[
  • ]

“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2024年,告别书香四溢的大学生活,贾彪怀揣着对基层的热忱,踏上鹿寨县江口乡这片热土。如今,江口的四季已流转一轮,过去三百多个日夜,他以脚步丈量乡土的每一寸肌理,用真情倾听乡音里的每一份期盼。深夜灯下与村民的促膝访谈、田间地头忙碌的身影,都在一点一滴中为他诠释“基层”的含义——它是老乡手心传递的温度,是黑夜里和屯队长一同抢修水管时裤脚沾满的泥土。这段岁月,让贾彪愈发明白,“干部”二字,唯有写在心里、落在实处,才更有分量。

牢记脚下沾泥的初心,做乡村振兴的“追梦人”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初到丹竹村时,一位村民的疑问——“小贾,你这‘大学生’能待得住吗?”——如同一记警钟,让贾彪瞬间清醒:学历不是扎根基层的“通行证”,真心付出才是赢得信任的“敲门砖”。

自此,贾彪把自己当成村里的“新人”,白天跟着村干穿梭于乡间小道,将惠民政策转化为村民听得懂、用得上的“家常话”,让好政策真正可知、可感、可及;晚上便在村委会办公室复盘当天工作,把从村干身上学到的处事智慧、工作方法一一记录在册,化作自己的基层“成长手册”。闲暇时,他主动放下手机,走进村庄院落帮群众搬柴火、走入田间地头与群众一起收获玉米、走向父老乡亲,用拉家常的方式打通与群众的“心墙”,拉近彼此的距离。

短短几个月,贾彪完成了从“我”到“我们”、从“异乡人”到“自己人”、从“一无所知”到“日有所获”的转变。村民对他的称呼也从客气的“小贾”变成亲切的“阿彪”,这份称呼的变化,不仅是情感的升温,更是信任的见证。从沉下身了解村情,到沉下心熟悉工作,再到沉下情融入群众,贾彪一步步走进了基层的广阔天地,让青春在扎根中愈发坚定。

锤炼深耕细作的韧劲,做产业发展的“勤务员”

“乡村振兴,关键在产业,产业兴则乡村兴。”贾彪始终坚信产业是乡村振兴的根基。到丹竹村任职前,他便知晓该村巩固特色产业;到村后,更惊叹于村集体经济的统筹发展成效,认为当地蔬菜产业如春日竹笋,势头强劲。

土地流转与基地招商,既为丹竹村带来集体经济收入,也帮助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贾彪向“传帮带”老师请教,梳理蔬菜基地发展历程,总结五大举措并编制讲解手册,累计接待考察团10余次、300余人,还在鹿寨县“以案释法”宣讲比赛中获三等奖。他深刻体会到,乡村振兴是“马拉松”,必须以“绣花”功夫做好服务,筑牢产业根基。如今的江口丹竹千亩蔬菜基地,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40多万元,带动周边近百名群众就业。

凝聚握指成拳的合力,做基层治理的“绣花人”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贾彪深知包村工作需凝聚合力,常与村“两委”干部、屯队长协作,向老同志请教,在双向沟通中凝聚共识。工作中,他细致核查图斑建台账、参与例会动员清桉复垦、“线上+线下”推进参保(参保率90.37%)、开展安全宣传并调解纠纷(成功率96%),助力丹竹村获全乡村级考核第二名。贾彪认为,基层工作要以群众为圆心画“同心圆”,还常以乡语解读政策,传递党的关怀。

驻村日子里,贾彪用心关注“村之小事”,即便奔波辛苦,看到村民从“被动配合”变“主动参与”,便觉一切“值得”。他以日记中“青年干部的肩膀,不仅要扛起自己的理想,更要托起乡亲们的盼望”与同行共勉,号召青年以奋斗在乡村振兴舞台书写“青春篇章”,让青春在基层绽放光彩。(李海玲  袁燕楠)


打印本页 关闭

版权所有:(C) 2016 鹿寨县人民政府 主办:柳州市鹿寨县人民政府 承办:鹿寨县信息化建设中心 网站标识码:4502230046 维护电话:0772-6819789 仅受理网站建设维护相关事宜

地址:鹿寨县创业路2号 政府热线电话:0772-6812345 县政府邮箱:lzxzfbgs@126.com 投稿:lzzfw@126.com

桂ICP备06009684号-1 桂公网安备 45022302000043号 

返回 鹿寨动态 导航
以青春之我  报沃土之恩

――——鹿寨县江口乡选调生贾彪的驻村成长记

发布时间:2025-09-08 11:43 来源:江口乡

“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2024年,告别书香四溢的大学生活,贾彪怀揣着对基层的热忱,踏上鹿寨县江口乡这片热土。如今,江口的四季已流转一轮,过去三百多个日夜,他以脚步丈量乡土的每一寸肌理,用真情倾听乡音里的每一份期盼。深夜灯下与村民的促膝访谈、田间地头忙碌的身影,都在一点一滴中为他诠释“基层”的含义——它是老乡手心传递的温度,是黑夜里和屯队长一同抢修水管时裤脚沾满的泥土。这段岁月,让贾彪愈发明白,“干部”二字,唯有写在心里、落在实处,才更有分量。

牢记脚下沾泥的初心,做乡村振兴的“追梦人”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初到丹竹村时,一位村民的疑问——“小贾,你这‘大学生’能待得住吗?”——如同一记警钟,让贾彪瞬间清醒:学历不是扎根基层的“通行证”,真心付出才是赢得信任的“敲门砖”。

自此,贾彪把自己当成村里的“新人”,白天跟着村干穿梭于乡间小道,将惠民政策转化为村民听得懂、用得上的“家常话”,让好政策真正可知、可感、可及;晚上便在村委会办公室复盘当天工作,把从村干身上学到的处事智慧、工作方法一一记录在册,化作自己的基层“成长手册”。闲暇时,他主动放下手机,走进村庄院落帮群众搬柴火、走入田间地头与群众一起收获玉米、走向父老乡亲,用拉家常的方式打通与群众的“心墙”,拉近彼此的距离。

短短几个月,贾彪完成了从“我”到“我们”、从“异乡人”到“自己人”、从“一无所知”到“日有所获”的转变。村民对他的称呼也从客气的“小贾”变成亲切的“阿彪”,这份称呼的变化,不仅是情感的升温,更是信任的见证。从沉下身了解村情,到沉下心熟悉工作,再到沉下情融入群众,贾彪一步步走进了基层的广阔天地,让青春在扎根中愈发坚定。

锤炼深耕细作的韧劲,做产业发展的“勤务员”

“乡村振兴,关键在产业,产业兴则乡村兴。”贾彪始终坚信产业是乡村振兴的根基。到丹竹村任职前,他便知晓该村巩固特色产业;到村后,更惊叹于村集体经济的统筹发展成效,认为当地蔬菜产业如春日竹笋,势头强劲。

土地流转与基地招商,既为丹竹村带来集体经济收入,也帮助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贾彪向“传帮带”老师请教,梳理蔬菜基地发展历程,总结五大举措并编制讲解手册,累计接待考察团10余次、300余人,还在鹿寨县“以案释法”宣讲比赛中获三等奖。他深刻体会到,乡村振兴是“马拉松”,必须以“绣花”功夫做好服务,筑牢产业根基。如今的江口丹竹千亩蔬菜基地,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40多万元,带动周边近百名群众就业。

凝聚握指成拳的合力,做基层治理的“绣花人”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贾彪深知包村工作需凝聚合力,常与村“两委”干部、屯队长协作,向老同志请教,在双向沟通中凝聚共识。工作中,他细致核查图斑建台账、参与例会动员清桉复垦、“线上+线下”推进参保(参保率90.37%)、开展安全宣传并调解纠纷(成功率96%),助力丹竹村获全乡村级考核第二名。贾彪认为,基层工作要以群众为圆心画“同心圆”,还常以乡语解读政策,传递党的关怀。

驻村日子里,贾彪用心关注“村之小事”,即便奔波辛苦,看到村民从“被动配合”变“主动参与”,便觉一切“值得”。他以日记中“青年干部的肩膀,不仅要扛起自己的理想,更要托起乡亲们的盼望”与同行共勉,号召青年以奋斗在乡村振兴舞台书写“青春篇章”,让青春在基层绽放光彩。(李海玲  袁燕楠)


版权所有:(C) 2016 鹿寨县人民政府

地址:鹿寨县创业路2号 政府热线电话:0772-6812345

县政府邮箱:lzxzfbgs126.com 投稿:lzzfw126.com

维护电话:0772-6819789 网站标识码:450223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