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寨这个粉,你吃过了没?

发布日期:2025-09-30 15:33
来源:鹿寨县融媒体中心
  • 字体大小:[
  • ]

在广西非遗美食榜单上,“中渡干切粉”是绕不开的名字——它不仅是本地人日常餐桌上情有独钟的“招牌美食”,也是很多到中渡游玩的游客必带的“舌尖伴手礼”。如今,这道非遗美食,不仅守住了老味道,更凭借创新与推广,成功打开了更广阔的市场。

917日,记者来到中渡镇石墨村河边屯,一走进谢文斌的米粉加工厂门口,就听见机器轰鸣的声音,谢文斌正与工人们忙着做米粉。磨浆、筛滤、蒸粉、切粉、晾粉……一道道工序下来,地道的中渡干切粉就新鲜出炉了。

谢文斌做干切粉的手艺,是从爷爷辈传下来的,历经七十多年,到他这里已经是第三代了。为了让这份祖传技艺更好地传承,谢文斌一方面在原料选用上严格把关,坚守干切粉始终如一的地道口感;另一方面正积极申报中渡干切粉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力求让这门承载着家族记忆的老手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广和米粉厂负责人谢文斌说:“选米我们都是跟附近的农户针对性地下有订单,用他们种的那种硬米。因为软米做粉质量是不好的,而且要适当的老米,新米也不行。”

在制作米粉的过程中,水质的选择尤为关键。据谢文斌介绍,他选用的是当地香桥的地下水,为了确保水质安全,还专门配备了一套中型净水系统,经过处理后的水达到饮用水标准,从源头保障了米粉的品质。

而在磨制米浆的环节,他坚持采用两道精细工序:第一步先进行粗磨,初步打破米粒结构;第二步则换用青石磨进行细磨。青石磨的材质不仅能减少对米浆风味的影响,其细腻的研磨效果还能让米浆质地更均匀、口感更顺滑,为后续制作出Q弹劲道的米粉打下基础。

对品质的执着坚守,让谢文斌家的干切粉积攒下良好口碑,逐渐声名远播。这份对细节的严苛把控,也让他家的干切粉在市场上常年处于紧俏状态——不仅早早建立起稳定的销售渠道与忠实客源,更吸引了不少外地游客专程循着名气上门选购,常常一买就是好几份,只为把这份地道风味带回家。

广和米粉厂负责人谢文斌说:“我们的粉主要是销往鹿寨和柳州,有一部分是在市场里面的干货摊或者是商店,还有一部分是自己找上门的,有些外地的来要回去零售,也有要回去自己吃的。”

干货售卖摊主黄冬莲说:“我是2019年开始卖他的粉,他的粉特别地好,非常滑溜、细嫩,销量还可以,每天好卖的时候可以卖一两百斤。”

随着知名度的不断提升,干切粉的市场需求量也日益旺盛。每年的中秋节至12月底,是干切粉的生产旺季,每天要加工大米一千五百斤。过去家庭小作坊式的生产,不仅产量低,还受天气影响,难以满足市场需求。为此,谢文斌专门定制生产线,将磨浆、蒸粉、切粉等环节升级为半机械化生产。如今,干切粉日产量从当初的一百斤左右跃升至上千斤。

生产规模持续扩大,谢文斌特意聘请了7名附近村屯的村民,帮助他们实现在家门口就业。来自隔壁福龙村菜园屯的罗阿姨就是其中的一位 “老员工”,她每天负责捆扎干切粉,用娴熟的手艺为这份非遗美食把关。

广和米粉厂工人罗阿姨说:“我开始做的时候工资是60元一天,现在做了一二十年了,工资也增加了。他们做粉的就有120元一天,我们绑粉的就有100元一天,一个月也有3000元的收入。”

从昔日石磨声里的家庭小作坊,到如今机器轰鸣的生产线,中渡干切粉产业完成了从“手工作坊”到自动化、规模化生产的飞跃,不仅守住了老味道,也闯出了新路子。

中渡镇党委宣传、统战委员李栋华说:“中渡干切粉制作技艺,2020年入选广西第八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是我们重点打造的农特产品品牌,并纳入‘非遗美食地图’重点推广项目,通过非遗保护,推进乡村振兴、文旅有机融合。”

目前,中渡镇干切粉的年产量达4000多吨,产品主要销往广西、广东、云南、福建、贵州等地,150多名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近年来,中渡镇把优质大米产业作为“一镇一特”产业重点发展,深耕品牌化“稻”路,并以全产业链升级为抓手,逐步构建起一个集生产、加工、销售、文化、旅游于一体的现代化大米产业体系,全力推动大米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

中渡镇党委宣传、统战委员李栋华说:“我们积极发挥自然资源和生态优势,引进有5家中渡大米、干切粉、螺蛳粉以及原材料加工企业,从种植生产、深加工、销售,形成完整的产业集群,年产值超一亿元。”(欧翎  王文双  王孝强  韦奕贤)


打印本页 关闭

版权所有:(C) 2016 鹿寨县人民政府 主办:柳州市鹿寨县人民政府 承办:鹿寨县信息化建设中心 网站标识码:4502230046 维护电话:0772-6819789 仅受理网站建设维护相关事宜

地址:鹿寨县创业路2号 政府热线电话:0772-6812345 县政府邮箱:lzxzfbgs@126.com 投稿:lzzfw@126.com

桂ICP备06009684号-1 桂公网安备 45022302000043号 

返回 鹿寨动态 导航
鹿寨这个粉,你吃过了没?

发布时间:2025-09-30 15:33 来源:鹿寨县融媒体中心

在广西非遗美食榜单上,“中渡干切粉”是绕不开的名字——它不仅是本地人日常餐桌上情有独钟的“招牌美食”,也是很多到中渡游玩的游客必带的“舌尖伴手礼”。如今,这道非遗美食,不仅守住了老味道,更凭借创新与推广,成功打开了更广阔的市场。

917日,记者来到中渡镇石墨村河边屯,一走进谢文斌的米粉加工厂门口,就听见机器轰鸣的声音,谢文斌正与工人们忙着做米粉。磨浆、筛滤、蒸粉、切粉、晾粉……一道道工序下来,地道的中渡干切粉就新鲜出炉了。

谢文斌做干切粉的手艺,是从爷爷辈传下来的,历经七十多年,到他这里已经是第三代了。为了让这份祖传技艺更好地传承,谢文斌一方面在原料选用上严格把关,坚守干切粉始终如一的地道口感;另一方面正积极申报中渡干切粉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力求让这门承载着家族记忆的老手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广和米粉厂负责人谢文斌说:“选米我们都是跟附近的农户针对性地下有订单,用他们种的那种硬米。因为软米做粉质量是不好的,而且要适当的老米,新米也不行。”

在制作米粉的过程中,水质的选择尤为关键。据谢文斌介绍,他选用的是当地香桥的地下水,为了确保水质安全,还专门配备了一套中型净水系统,经过处理后的水达到饮用水标准,从源头保障了米粉的品质。

而在磨制米浆的环节,他坚持采用两道精细工序:第一步先进行粗磨,初步打破米粒结构;第二步则换用青石磨进行细磨。青石磨的材质不仅能减少对米浆风味的影响,其细腻的研磨效果还能让米浆质地更均匀、口感更顺滑,为后续制作出Q弹劲道的米粉打下基础。

对品质的执着坚守,让谢文斌家的干切粉积攒下良好口碑,逐渐声名远播。这份对细节的严苛把控,也让他家的干切粉在市场上常年处于紧俏状态——不仅早早建立起稳定的销售渠道与忠实客源,更吸引了不少外地游客专程循着名气上门选购,常常一买就是好几份,只为把这份地道风味带回家。

广和米粉厂负责人谢文斌说:“我们的粉主要是销往鹿寨和柳州,有一部分是在市场里面的干货摊或者是商店,还有一部分是自己找上门的,有些外地的来要回去零售,也有要回去自己吃的。”

干货售卖摊主黄冬莲说:“我是2019年开始卖他的粉,他的粉特别地好,非常滑溜、细嫩,销量还可以,每天好卖的时候可以卖一两百斤。”

随着知名度的不断提升,干切粉的市场需求量也日益旺盛。每年的中秋节至12月底,是干切粉的生产旺季,每天要加工大米一千五百斤。过去家庭小作坊式的生产,不仅产量低,还受天气影响,难以满足市场需求。为此,谢文斌专门定制生产线,将磨浆、蒸粉、切粉等环节升级为半机械化生产。如今,干切粉日产量从当初的一百斤左右跃升至上千斤。

生产规模持续扩大,谢文斌特意聘请了7名附近村屯的村民,帮助他们实现在家门口就业。来自隔壁福龙村菜园屯的罗阿姨就是其中的一位 “老员工”,她每天负责捆扎干切粉,用娴熟的手艺为这份非遗美食把关。

广和米粉厂工人罗阿姨说:“我开始做的时候工资是60元一天,现在做了一二十年了,工资也增加了。他们做粉的就有120元一天,我们绑粉的就有100元一天,一个月也有3000元的收入。”

从昔日石磨声里的家庭小作坊,到如今机器轰鸣的生产线,中渡干切粉产业完成了从“手工作坊”到自动化、规模化生产的飞跃,不仅守住了老味道,也闯出了新路子。

中渡镇党委宣传、统战委员李栋华说:“中渡干切粉制作技艺,2020年入选广西第八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是我们重点打造的农特产品品牌,并纳入‘非遗美食地图’重点推广项目,通过非遗保护,推进乡村振兴、文旅有机融合。”

目前,中渡镇干切粉的年产量达4000多吨,产品主要销往广西、广东、云南、福建、贵州等地,150多名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近年来,中渡镇把优质大米产业作为“一镇一特”产业重点发展,深耕品牌化“稻”路,并以全产业链升级为抓手,逐步构建起一个集生产、加工、销售、文化、旅游于一体的现代化大米产业体系,全力推动大米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

中渡镇党委宣传、统战委员李栋华说:“我们积极发挥自然资源和生态优势,引进有5家中渡大米、干切粉、螺蛳粉以及原材料加工企业,从种植生产、深加工、销售,形成完整的产业集群,年产值超一亿元。”(欧翎  王文双  王孝强  韦奕贤)


版权所有:(C) 2016 鹿寨县人民政府

地址:鹿寨县创业路2号 政府热线电话:0772-6812345

县政府邮箱:lzxzfbgs126.com 投稿:lzzfw126.com

维护电话:0772-6819789 网站标识码:450223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