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学习】“千万工程”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经验启示和理论价值

发布日期:2023-08-31 10:21
来源:“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浏览量:
  • 字体大小:[
  • ]

“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简称“千万工程”)是一次发展理念、发展模式的系统性变革,蕴含着重要的认识论、方法论和实践论,生动践行了系统观念和创新思维,系统诠释了现代化进程中乡村振兴的重大意义和价值,深刻回答了乡村振兴为了谁、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共享等问题,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基本遵循、理念基础、重要方法论和路径选择。“千万工程”在规划引领、合力推动、系统治理、技术创新、改革赋能、要素保障等方面形成了诸多经验,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经验借鉴和现实意义。

一、“千万工程”的主要做法

“千万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作为推动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基础工程、统筹城乡发展的龙头工程、优化农村环境的生态工程、造福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千万工程”自实施以来,内涵不断升级拓展,形式不断丰富创新,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引领浙江山乡巨变。

(一)规划引领,建立统一规范高效的乡村规划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要求从浙江农村区域差异性大、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和工程建设进度不平衡的实际出发,坚持规划先行,以点带面,着力提高建设水平。在启动“千万工程”时,浙江就制定了对全省10303个行政村进行初步整治、把其中1181个中心村建成全面小康示范村的规划。根据山区、平原、海岛等不同的地形地貌,按照村庄功能定位、区位条件、产业特色、人文底蕴、资源禀赋,分类确定村庄发展方向和建设模式,构建起以县域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为龙头,村庄布局规划、中心村建设规划、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规划为基础的“1+4”县域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体系,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引。

(二)夯实基础,实施村庄整治和品质提升行动

“千万工程”启动之初,针对全省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农村生活环境脏乱差等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突出问题,浙江通过“以点带面、典型示范”,重点实施农村环境“五整治一提高”工程(整治畜禽粪便、生活污水、垃圾固废、化肥农药和河沟池塘污染,提高农村绿化),不断提高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标准。截至2022年底,全省实现垃圾分类、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行政村全覆盖,规划保留村生活污水治理覆盖率达到100%,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全覆盖,具有“国际范、江南韵、乡愁味、时尚风、活力劲”浙江气质的美丽乡村基本建成,极大地改善了农村生活环境,受到广大村民的高度认可。

(三)持续推进,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

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基础上,2010年,浙江开始打造“四美三宜两园”乡村。2012年,围绕“两美浙江”建设新目标,进一步拓展美丽乡村建设内容。2017年,把推进“千村3A景区、万村A级景区”的“新千万工程”建设作为工作重点,致力于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自2003年启动“千万工程”以来,浙江从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入手,不断丰富内容、创新形式,向农村公共服务、乡村产业发展、乡风文明与乡村治理等领域拓展,走出了一条独具浙江特色的示范带动、整体推进、深化拓展、转型升级的美丽乡村建设新路径。“千万工程”早已不再是单纯的农村环境整治,而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配置、“两山”理念转化、乡村产业发展、乡村治理、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等内容的不断充实。

(四)示范推广,谱写美丽浙江建设新篇章

2016年开始,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每年公布一批美丽乡村示范乡镇、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名单。截至2022年底,浙江全省90%以上的村庄达到新时代美丽乡村标准,创建美丽乡村示范县70个、示范乡镇724个、特色精品村2170个、美丽庭院300多万户。“千万工程”起步早、方向准、成效好,不仅对全国各地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效应,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获得联合国最高环境荣誉“地球卫士奖”。

二、“千万工程”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经验启示

(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坚持规划引领、久久为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建设要抓紧干起来,稳扎稳打、久久为功”。“千万工程”之所以能够获得联合国“地球卫士奖”,全省农民人均收入之所以能够位居全国前列,数字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之所以能够引领全国风潮,正是浙江历届省委、省政府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遵循“不规划不设计、不设计不施工”的原则,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建立“一届接着一届干、一年接着一年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美丽乡村建设推进机制,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实施“千万工程”,用长达20年努力,取得了今日的成效。

“千万工程”的成功实践告诉我们,各级党委、政府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不能朝令夕改和追求“短平快”的“政绩工程”,也不能随意调整乡村振兴方向和工作重点,而要在科学规划和前瞻谋划的基础上,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久久为功,一年一年按部就班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各项工作。

(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因地制宜、适时提升

浙江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区分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根据不同阶段乡村振兴的基础条件和农民诉求,制定针对性解决方案和阶段性工作任务,通过分区域、分类型、分重点推进,在推进“千万工程”中实现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协调发展。比如,20032010年,通过“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示范引领,综合整治村庄环境,推动乡村更加整洁有序;20112020年,“千村精品、万村美丽”深化提升,推进“千村3A景区、万村A级景区”,进一步深化美丽乡村建设;2021年至今,“千村未来、万村共富”迭代升级,形成“千村向未来、万村奔共富、城乡促融合、全域创和美”的生动局面。

“千万工程”的成功实践告诉我们,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工作内容从来就不是千篇一律、一成不变的,各地要结合地方实际情况和振兴基础,明确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振兴阶段性目标任务,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把握好建设力度、改革深度、推进速度、财力承受度以及农民接受度,根据乡村振兴进展情况适时提升建设标准、改革力度,形成“芝麻开花节节高、一年更比一年好”的良好局面。

(三)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统筹推进、合力攻坚

浙江在推进“千万工程”中,通过积极整合农村水利、农村危房改造、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等各类资金,省级财政设立专项资金、市级财政配套补助、县级财政纳入年度预算,引导超过1.5万家企业参与乡村建设,建立起政府投入引导、农村集体和农民投入相结合、社会力量积极支持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探索形成多元主体供给和多种制度结合下的农村公共品运营模式,既解决了农村公共品供给不足的问题,又解决了农村公共品持续营运与管护问题。

“千万工程”的成功实践告诉我们,要注重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引领作用,建立政府引导、农民主体、多方参与的建设和运营机制,坚持决策共谋、成效共评,增强农民的主人翁意识,充分激发农民建设美丽家园的积极性,把群众满意度作为最高评判标准,借助“万企兴万村”等行动,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推动的良好氛围。

(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强化技术赋能、改革创新

浙江在推进“千万工程”过程中,注重发挥数字技术领先优势,以数字化激发乡村发展新动能,推广乡村数字化治理“一张图”,深化“县乡一体、条抓块统”县域整体智治改革,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的重要指示落到了实处。与此同时,浙江率先在全国推进农村“三权”改革,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有效激发了农业农村各类要素的市场活力,也正是有了改革争先的探索精神,浙江“千万工程”才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全国率先”“全国首创”“全国第一”的先行模式。

“千万工程”的成功实践告诉我们,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开辟更多涉农新技术的应用场景,推动数字技术、生物技术等具有广泛渗透性和赋能作用的新兴技术与乡村生态保护、乡村产业发展、乡村社会治理、乡村文化振兴等深度融合。同时,也要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向改革要动力,以开放包容的态度鼓励基层大胆创新,尊重基层首创精神,构建完善“一地先行、全域共享”机制,强化乡村振兴要素保障,优化农村要素市场化配置,激活乡村多重价值。

三、“千万工程”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理论价值

(一)“千万工程”深刻回答了乡村建设为了谁、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共享等问题,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明确了价值导向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人民是决定性力量。“千万工程”的成果之所以能够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至今依然发挥着重要示范引领作用,关键在于坚持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福祉作为根本出发点,注重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建立了一套从收集农民群众诉求、捕捉农民群众需求,再到解决农民群众痛点、满足农民群众意愿的工作机制,有效发挥了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把农民群众从“要我建设美丽乡村”变为“我要建设美丽乡村”,夯实了美丽乡村建设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尊重广大农民意愿,激发广大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回答好发展为了谁、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共享等根本问题,这与“千万工程”执政为民重“三农”、以人为本谋“三农”的理念是一脉相承的。

(二)“千万工程”系统诠释了现代化进程中乡村建设的重大意义和价值,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遵循

乡村是具有自然、社会、经济特征的地域综合体,与城镇共同构成人类活动的主要空间,在满足城乡居民多元化需求、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发挥着各自不可替代的重要功能。在现代化进程中,城的比重上升,乡的比重下降,是客观规律,但城乡不是彼此对立,而是相辅相成的。作为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不管工业化、城镇化进展到哪一步,城乡将长期共生并存,协调好城乡关系始终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意义的重大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一定要看到,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千万工程”基于城市繁荣、农村落后的现实,充分认识到城乡之间的共生关系,以及乡村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价值,对乡村进行了系统性、全面性塑造,系统回答了为什么建设乡村、怎样建设乡村等问题,从而推动了浙江乡村巨变。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深刻认识新时代新征程乡村的价值和地位,摒弃“乡村是城市附庸”的错误认识,在城镇化和乡村振兴互促互生中,全面拓展乡村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焕发乡村发展新活力。

(三)“千万工程”体现了新发展理念对乡村建设的先导作用,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理念基础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指导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与社会的和谐,通俗地讲就是要‘两座山’: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千万工程”将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各阶段各环节全过程,妥善处理了“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使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同步,给农民带来了美丽生态、美丽经济和美好生活,进而产生了变革性的力量。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到“千村精品、万村美丽”,再到“千村未来、万村共富”,新发展理念引领着“千万工程”的内涵之变和实践探索。在“三农”工作重心已经发生历史性转移的情况下,必须坚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统领乡村振兴工作全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四)“千万工程”是政府和市场协同的典型实践,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路径选择

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也是关系高质量发展的重大问题。如何处理好这一关系,贯穿于“三农”工作始终。实践表明,政府与市场能够同步发力、协同发力,农业农村工作进展就快,否则就可能会走弯路。“千万工程”始终坚持强化政府引导作用,调动农民主体和经营主体积极性,很好地处理了政府、市场和农民的关系,形成了“政府主导、农民主体、部门配合、社会资助、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良性互动机制。政府通过做好规划编制、政策支持、试点示范等,发挥引导作用,重点解决单靠一家一户、一村一镇难以解决的问题;同时,完善农民参与引导机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吸引经营主体参与,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推动的大格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系统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必须加强政府投入和政策引导,深化市场化改革,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

(五)“千万工程”生动践行了系统观念和创新思维,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方法论

系统观念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统一,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立场观点方法。“千万工程”坚持系统观念,很好地把握了短期和长期、局部和全局、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的关系,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件事接着一件事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从解决群众反映最强烈的环境脏乱差做起,统筹抓好乡村环境整治与乡风文明培育、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人才振兴与乡村治理等工作;从创建示范村、建设整治村,以点带线、连线成片,再到全域规划、全域建设、全域提升、全域管理,实现美丽乡村建设水平的整体提升。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涉及乡村建设方方面面。“五个振兴”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必须统筹部署、协同推进,补短板、锻长板、强弱项,打好“组合拳”,激发乘数效应和化学反应,提高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效力效能。(作者: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  执笔人:涂圣伟、张义博、杨祥雪)

(来源:《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


打印本页 关闭

版权所有:(C) 2016 鹿寨县人民政府 主办:柳州市鹿寨县人民政府 承办:鹿寨县信息化建设中心 网站标识码:4502230046 维护电话:0772-6819789

地址:鹿寨县创业路2号 政府热线电话:0772-6812345 县政府邮箱:lzxzfbgs@126.com 投稿:lzzfw@126.com

桂ICP备06009684号-1 桂公网安备 45022302000043号 纪委监委 · 网上举报

返回 鹿寨动态 导航
【理论学习】“千万工程”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经验启示和理论价值

发布时间:2023-08-31 10:21 来源:“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简称“千万工程”)是一次发展理念、发展模式的系统性变革,蕴含着重要的认识论、方法论和实践论,生动践行了系统观念和创新思维,系统诠释了现代化进程中乡村振兴的重大意义和价值,深刻回答了乡村振兴为了谁、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共享等问题,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基本遵循、理念基础、重要方法论和路径选择。“千万工程”在规划引领、合力推动、系统治理、技术创新、改革赋能、要素保障等方面形成了诸多经验,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经验借鉴和现实意义。

一、“千万工程”的主要做法

“千万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作为推动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基础工程、统筹城乡发展的龙头工程、优化农村环境的生态工程、造福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千万工程”自实施以来,内涵不断升级拓展,形式不断丰富创新,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引领浙江山乡巨变。

(一)规划引领,建立统一规范高效的乡村规划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要求从浙江农村区域差异性大、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和工程建设进度不平衡的实际出发,坚持规划先行,以点带面,着力提高建设水平。在启动“千万工程”时,浙江就制定了对全省10303个行政村进行初步整治、把其中1181个中心村建成全面小康示范村的规划。根据山区、平原、海岛等不同的地形地貌,按照村庄功能定位、区位条件、产业特色、人文底蕴、资源禀赋,分类确定村庄发展方向和建设模式,构建起以县域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为龙头,村庄布局规划、中心村建设规划、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规划为基础的“1+4”县域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体系,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引。

(二)夯实基础,实施村庄整治和品质提升行动

“千万工程”启动之初,针对全省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农村生活环境脏乱差等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突出问题,浙江通过“以点带面、典型示范”,重点实施农村环境“五整治一提高”工程(整治畜禽粪便、生活污水、垃圾固废、化肥农药和河沟池塘污染,提高农村绿化),不断提高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标准。截至2022年底,全省实现垃圾分类、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行政村全覆盖,规划保留村生活污水治理覆盖率达到100%,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全覆盖,具有“国际范、江南韵、乡愁味、时尚风、活力劲”浙江气质的美丽乡村基本建成,极大地改善了农村生活环境,受到广大村民的高度认可。

(三)持续推进,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

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基础上,2010年,浙江开始打造“四美三宜两园”乡村。2012年,围绕“两美浙江”建设新目标,进一步拓展美丽乡村建设内容。2017年,把推进“千村3A景区、万村A级景区”的“新千万工程”建设作为工作重点,致力于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自2003年启动“千万工程”以来,浙江从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入手,不断丰富内容、创新形式,向农村公共服务、乡村产业发展、乡风文明与乡村治理等领域拓展,走出了一条独具浙江特色的示范带动、整体推进、深化拓展、转型升级的美丽乡村建设新路径。“千万工程”早已不再是单纯的农村环境整治,而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配置、“两山”理念转化、乡村产业发展、乡村治理、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等内容的不断充实。

(四)示范推广,谱写美丽浙江建设新篇章

2016年开始,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每年公布一批美丽乡村示范乡镇、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名单。截至2022年底,浙江全省90%以上的村庄达到新时代美丽乡村标准,创建美丽乡村示范县70个、示范乡镇724个、特色精品村2170个、美丽庭院300多万户。“千万工程”起步早、方向准、成效好,不仅对全国各地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效应,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获得联合国最高环境荣誉“地球卫士奖”。

二、“千万工程”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经验启示

(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坚持规划引领、久久为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建设要抓紧干起来,稳扎稳打、久久为功”。“千万工程”之所以能够获得联合国“地球卫士奖”,全省农民人均收入之所以能够位居全国前列,数字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之所以能够引领全国风潮,正是浙江历届省委、省政府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遵循“不规划不设计、不设计不施工”的原则,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建立“一届接着一届干、一年接着一年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美丽乡村建设推进机制,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实施“千万工程”,用长达20年努力,取得了今日的成效。

“千万工程”的成功实践告诉我们,各级党委、政府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不能朝令夕改和追求“短平快”的“政绩工程”,也不能随意调整乡村振兴方向和工作重点,而要在科学规划和前瞻谋划的基础上,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久久为功,一年一年按部就班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各项工作。

(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因地制宜、适时提升

浙江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区分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根据不同阶段乡村振兴的基础条件和农民诉求,制定针对性解决方案和阶段性工作任务,通过分区域、分类型、分重点推进,在推进“千万工程”中实现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协调发展。比如,20032010年,通过“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示范引领,综合整治村庄环境,推动乡村更加整洁有序;20112020年,“千村精品、万村美丽”深化提升,推进“千村3A景区、万村A级景区”,进一步深化美丽乡村建设;2021年至今,“千村未来、万村共富”迭代升级,形成“千村向未来、万村奔共富、城乡促融合、全域创和美”的生动局面。

“千万工程”的成功实践告诉我们,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工作内容从来就不是千篇一律、一成不变的,各地要结合地方实际情况和振兴基础,明确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振兴阶段性目标任务,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把握好建设力度、改革深度、推进速度、财力承受度以及农民接受度,根据乡村振兴进展情况适时提升建设标准、改革力度,形成“芝麻开花节节高、一年更比一年好”的良好局面。

(三)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统筹推进、合力攻坚

浙江在推进“千万工程”中,通过积极整合农村水利、农村危房改造、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等各类资金,省级财政设立专项资金、市级财政配套补助、县级财政纳入年度预算,引导超过1.5万家企业参与乡村建设,建立起政府投入引导、农村集体和农民投入相结合、社会力量积极支持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探索形成多元主体供给和多种制度结合下的农村公共品运营模式,既解决了农村公共品供给不足的问题,又解决了农村公共品持续营运与管护问题。

“千万工程”的成功实践告诉我们,要注重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引领作用,建立政府引导、农民主体、多方参与的建设和运营机制,坚持决策共谋、成效共评,增强农民的主人翁意识,充分激发农民建设美丽家园的积极性,把群众满意度作为最高评判标准,借助“万企兴万村”等行动,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推动的良好氛围。

(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强化技术赋能、改革创新

浙江在推进“千万工程”过程中,注重发挥数字技术领先优势,以数字化激发乡村发展新动能,推广乡村数字化治理“一张图”,深化“县乡一体、条抓块统”县域整体智治改革,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的重要指示落到了实处。与此同时,浙江率先在全国推进农村“三权”改革,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有效激发了农业农村各类要素的市场活力,也正是有了改革争先的探索精神,浙江“千万工程”才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全国率先”“全国首创”“全国第一”的先行模式。

“千万工程”的成功实践告诉我们,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开辟更多涉农新技术的应用场景,推动数字技术、生物技术等具有广泛渗透性和赋能作用的新兴技术与乡村生态保护、乡村产业发展、乡村社会治理、乡村文化振兴等深度融合。同时,也要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向改革要动力,以开放包容的态度鼓励基层大胆创新,尊重基层首创精神,构建完善“一地先行、全域共享”机制,强化乡村振兴要素保障,优化农村要素市场化配置,激活乡村多重价值。

三、“千万工程”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理论价值

(一)“千万工程”深刻回答了乡村建设为了谁、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共享等问题,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明确了价值导向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人民是决定性力量。“千万工程”的成果之所以能够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至今依然发挥着重要示范引领作用,关键在于坚持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福祉作为根本出发点,注重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建立了一套从收集农民群众诉求、捕捉农民群众需求,再到解决农民群众痛点、满足农民群众意愿的工作机制,有效发挥了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把农民群众从“要我建设美丽乡村”变为“我要建设美丽乡村”,夯实了美丽乡村建设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尊重广大农民意愿,激发广大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回答好发展为了谁、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共享等根本问题,这与“千万工程”执政为民重“三农”、以人为本谋“三农”的理念是一脉相承的。

(二)“千万工程”系统诠释了现代化进程中乡村建设的重大意义和价值,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遵循

乡村是具有自然、社会、经济特征的地域综合体,与城镇共同构成人类活动的主要空间,在满足城乡居民多元化需求、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发挥着各自不可替代的重要功能。在现代化进程中,城的比重上升,乡的比重下降,是客观规律,但城乡不是彼此对立,而是相辅相成的。作为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不管工业化、城镇化进展到哪一步,城乡将长期共生并存,协调好城乡关系始终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意义的重大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一定要看到,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千万工程”基于城市繁荣、农村落后的现实,充分认识到城乡之间的共生关系,以及乡村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价值,对乡村进行了系统性、全面性塑造,系统回答了为什么建设乡村、怎样建设乡村等问题,从而推动了浙江乡村巨变。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深刻认识新时代新征程乡村的价值和地位,摒弃“乡村是城市附庸”的错误认识,在城镇化和乡村振兴互促互生中,全面拓展乡村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焕发乡村发展新活力。

(三)“千万工程”体现了新发展理念对乡村建设的先导作用,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理念基础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指导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与社会的和谐,通俗地讲就是要‘两座山’: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千万工程”将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各阶段各环节全过程,妥善处理了“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使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同步,给农民带来了美丽生态、美丽经济和美好生活,进而产生了变革性的力量。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到“千村精品、万村美丽”,再到“千村未来、万村共富”,新发展理念引领着“千万工程”的内涵之变和实践探索。在“三农”工作重心已经发生历史性转移的情况下,必须坚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统领乡村振兴工作全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四)“千万工程”是政府和市场协同的典型实践,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路径选择

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也是关系高质量发展的重大问题。如何处理好这一关系,贯穿于“三农”工作始终。实践表明,政府与市场能够同步发力、协同发力,农业农村工作进展就快,否则就可能会走弯路。“千万工程”始终坚持强化政府引导作用,调动农民主体和经营主体积极性,很好地处理了政府、市场和农民的关系,形成了“政府主导、农民主体、部门配合、社会资助、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良性互动机制。政府通过做好规划编制、政策支持、试点示范等,发挥引导作用,重点解决单靠一家一户、一村一镇难以解决的问题;同时,完善农民参与引导机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吸引经营主体参与,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推动的大格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系统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必须加强政府投入和政策引导,深化市场化改革,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

(五)“千万工程”生动践行了系统观念和创新思维,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方法论

系统观念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统一,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立场观点方法。“千万工程”坚持系统观念,很好地把握了短期和长期、局部和全局、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的关系,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件事接着一件事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从解决群众反映最强烈的环境脏乱差做起,统筹抓好乡村环境整治与乡风文明培育、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人才振兴与乡村治理等工作;从创建示范村、建设整治村,以点带线、连线成片,再到全域规划、全域建设、全域提升、全域管理,实现美丽乡村建设水平的整体提升。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涉及乡村建设方方面面。“五个振兴”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必须统筹部署、协同推进,补短板、锻长板、强弱项,打好“组合拳”,激发乘数效应和化学反应,提高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效力效能。(作者: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  执笔人:涂圣伟、张义博、杨祥雪)

(来源:《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


版权所有:(C) 2016 鹿寨县人民政府

地址:鹿寨县创业路2号 政府热线电话:0772-6812345

县政府邮箱:lzxzfbgs126.com 投稿:lzzfw126.com

维护电话:0772-6819789 网站标识码:450223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