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光影交织的艺术长河中,总有一些名字熠熠生辉,他们以笔为刃,刻画出时代的轮廓,周民震便是其中一位。从动荡岁月里的革命征程,到文学殿堂中的笔耕不辍;从初出茅庐向电影大师请教,到创作多部搬上银幕的经典剧本;从扎根生活汲取创作灵感,到担任文化厅厅长引领广西电影走向辉煌,周民震的一生,是一部波澜壮阔的传奇。如今,虽斯人已逝,但他留下的精神财富,如璀璨星辰,照亮着后来者前行的道路,让我们一同走进周民震的传奇人生,探寻那些被岁月尘封的故事。
周民震,出生于1932年,其父周公谋是日本早稻田大学硕士生,当时在政府部门工作,同时也是一位诗人,写有十几本线装本的诗稿,时常在家里吟唱明志。其母胡君品,生于一个中医世家,是民国初年广州女子师范学校的高材生,古文修养精深,是才艺兼备的家庭主妇。
▲这张是周民震(前右一)周民霖(前左一)与母亲和二哥三哥合影,周民震、周民霖都跳级考上龙城中学初中。
1944年日本侵略者入侵广西,孩子们不能上学。于是,母亲便成了周民震最好的家庭教师。她找到了一本残旧的《古文观止》,每天给几个孩子讲解古文,并要求孩子们背诵。就这样,父母的文学熏陶为周民震日后走上文学道路起到了重要的启蒙作用。
▲周民震、周民霖兄弟俩在初中同班同座同辅,后两人读初中二年半就跳级参加柳州全市中考,两人都被龙城中学高中部破格录取。后来又先后参加了地下党。
再大一点的时候,周民震涉猎广泛,读了不少书,特别是俄罗斯的古典文学和苏联的革命文学作品。周民震说:“这些作品显示了人性最真实的一面,给我的影响很大,因此我后来创作作品,无形中也在追求着研究人性。”
▲陈光,化名陈扬,周民震的革命启蒙导师、班主任。时任中共柳州特支书记,后调任中国桂林城工委书记。1949年10月,因叛徒出卖被捕,英勇就义。
▲丘行老师(左一)曾任周民震班主任,入党介绍人。他是1937年入党,建国后曾担任广西文联党组副书记、作家。
▲这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局保存的一份柳州地下党员名册中的一页,上有姓名、通讯联络符号、单线联系人等信息,周民震与周民霖均在册。
1948年7月1日,周民震在柳州龙城中学读书时参加地下革命工作。1949年1月2日参加地下中国共产党。1949年9月转移到柳北游击总队,并担任中队政治指导员,为新中国的诞生作最后的战斗。1951年3月,奉命带领连队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赴抗美援朝前线,至1954年转业地方工作,这些不平凡的经历无形中积累了周民震创作的素材。
周民震最早与电影结缘,要追溯到1956年。当时,著名的电影艺术家夏衍来南宁讲学,24岁的周民震在报告中听到“电影文学剧本”这个富有吸引力的新词后激动不已。当晚,他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找到夏衍,向他表达了写电影剧本的渴望。
夏衍亲切而有些严肃地问周民震有故事吗?于是周民震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前夕一个苗族青年和一个壮族青年如何受到山霸残酷迫害后走到一起,然后联合起来与敌人斗勇斗智、报仇雪恨的故事,剧名叫《双仇记》。周民震告诉夏衍,这个故事取材自他17岁在苗山打游击时,他所在部队里的战士的故事,他的这两位战友一起打仗,一同睡在草棚里吃火煨山薯,是生死之交。夏衍听着听着,脸上浮现出笑容。
整整一个晚上,夏衍跟周民震讲了许多电影文学创作中的实际例子,给了周民震很多启迪。夏衍说,生活是创作的第一元素。这句话给周民震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1956年冬,周民震在融水县雨卜寨写剧本时与所住苗胞家苗妈妈及其女儿合影。
▲融水老县长梁彬(左三)陪同周民震七上大苗山。
▲周民震与融水县雨卜寨的老农会主席贾玉林。
▲1957年冬,《苗家儿女》摄制组,导演陶金(左一)、编剧周民震(左二)、作曲黄淮(中)、制片主任韦布(右一)、副导演邓逸民(右二)。
为了写好《双仇记》的剧本,他与大苗山的苗族人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三个多月,过了一个独特而多彩的苗年,建立了亲人般的情谊。其间,他还创作了第二个剧本《苗家儿女》,讲述了苗族复员军人卡良回到家乡,带领群众经过一场苦战,疏通了河道,完成粮林双丰收的故事。后来被搬上了大银幕,是真正意义上的广西电影人第一部自己创作的电影。
周民震认为,深入生活是创作好剧本的第一要素,很多情节和对话,没有亲身去体验过就写出来是没有味道的。创作剧本《甜蜜的事业》时,他骑上自行车,背着草帽和水壶去到南宁石埠体验生活。因为这部电影讲述的是糖业的故事,是一部反映“批判重男轻女”的喜剧。他又到一家糖厂深入采风,采访了很多家里子女多的家庭,了解他们的初衷和困难。“体验生活,最重要的是要了解到角色的言行举止,包括气质、爱好、习惯,写出来的文字才能栩栩如生。”周民震说。
《甜蜜的事业》拍成了电影之后,引起了轰动效应,时至今日,片中的歌曲《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我们的生活比蜜甜》等仍留存在中老年人的记忆中。
从1957年发表了广西第一部电影剧本《双仇记》以后,周民震创作并发表的19部电影文学剧本中有13部被搬上银幕。
▲柳州龙城中学治理会理事中有地下党员7人,其中有学治会主席周民震(前排左二)以及明乐、周民霖、刘明文、刁蕴冰、莫翠云等。
▲柳州龙城中学部分地下党老师同学重聚。右起:温藩生、周民震、沈章平老师、毛恣观老师、方宏誉老师、潘瑞才。
▲2007年11月,柳州解放58周年纪念,当年的柳州地下党员在柳州重聚,《柳州晚报》作了报道。
1984年,周民震担任广西文化厅厅长,区文联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在这期间,由文化厅主管的广西电影制片厂接连出品了《周恩来》《血战台儿庄》《共和国不会忘记》《百色起义》等史诗性大作。
当时,《血战台儿庄》这部电影是大陆第一次宣传国民党正面抗日的事迹,引起社会上不同意见和争议。周民震在回忆中说:“我请了广西区党委常委及有关领导来审片,看完样片后,大多数领导感到这是一部史诗般的战争大片,是一部好电影。但也有少数同志感到担心和忧虑,怕触及两岸敏感关系,上面审片通不过,怕公演后引起社会的争议和批判,但我作为文化厅领导,在审阅电影剧本时,就敏感地觉得,现在肯定国民党正面抗日,有利于缓和两岸关系,有利于搭建两岸友好桥梁,这符合党中央的政策。”
▲2017年6月,广西中华文化促进会召开祝贺周民震荣获第三届中国电影编剧终身成就奖座谈会。左起:林国强、文明、周民震、李振潜、丁廷模、潘鸿权。
于是,周民震争取了领导们的支持与肯定,他给《血战台儿庄》的两位导演杨光远、翟俊杰写了一封公开信,很快又在《中国电影报》等报刊发表,信中对此电影作了公开肯定和热情赞扬,指出这部电影充满了爱国之情,具有历史和现实意义,它在为团结御侮、正义凛然的中华民族树立英雄形象,是对团结统一大业做贡献。这个表态再次体现了作为广西文化厅厅长对这部电影的责任和担当,使广西电影制片厂和摄制组信心满满,干劲更足。经过全厂员工的努力,圆满完成了整部影片的制作。
1987年《血战台儿庄》在海内外公映时引起了很大轰动。也引起了台湾当局领导重视,他们买走了电影拷贝版权,在台湾国民党高层领导中放映,产生了热烈的反响,强烈冲击了国民党的“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的大陆政策,构建了海峡两岸中华民族记忆的桥梁,促进了两岸同胞的交往和沟通。
▲2017年5月,周民震在由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中国电影家协会和北京电影学院等举办的第三届中国电影编剧终身成就颁奖大会上发表获奖感言。
2017年,周民震获得了由中国电影文学学会等单位授予的中国电影编剧终身成就奖。
周民震用60多年的创作,给人们留下了关于那个时代的音容笑貌。他的电影戏剧创作成就是广西人民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正如北京电影编剧颁奖大会上,给周民震的颁奖词中说的:“他是壮族儿女的骄傲,用剧作把广西勤劳善良的民族介绍给世界”。现在,天人永隔,悲痛之际,以此文以表敬意和恩念。(李林洪)(部分图片来源:鹿寨文旅)
版权所有:(C) 2016 鹿寨县人民政府 主办:柳州市鹿寨县人民政府 承办:鹿寨县信息化建设中心 网站标识码:4502230046 维护电话:0772-6819789 仅受理网站建设维护相关事宜
地址:鹿寨县创业路2号 政府热线电话:0772-6812345 县政府邮箱:lzxzfbgs@126.com 投稿:lzzfw@126.com
在光影交织的艺术长河中,总有一些名字熠熠生辉,他们以笔为刃,刻画出时代的轮廓,周民震便是其中一位。从动荡岁月里的革命征程,到文学殿堂中的笔耕不辍;从初出茅庐向电影大师请教,到创作多部搬上银幕的经典剧本;从扎根生活汲取创作灵感,到担任文化厅厅长引领广西电影走向辉煌,周民震的一生,是一部波澜壮阔的传奇。如今,虽斯人已逝,但他留下的精神财富,如璀璨星辰,照亮着后来者前行的道路,让我们一同走进周民震的传奇人生,探寻那些被岁月尘封的故事。
周民震,出生于1932年,其父周公谋是日本早稻田大学硕士生,当时在政府部门工作,同时也是一位诗人,写有十几本线装本的诗稿,时常在家里吟唱明志。其母胡君品,生于一个中医世家,是民国初年广州女子师范学校的高材生,古文修养精深,是才艺兼备的家庭主妇。
▲这张是周民震(前右一)周民霖(前左一)与母亲和二哥三哥合影,周民震、周民霖都跳级考上龙城中学初中。
1944年日本侵略者入侵广西,孩子们不能上学。于是,母亲便成了周民震最好的家庭教师。她找到了一本残旧的《古文观止》,每天给几个孩子讲解古文,并要求孩子们背诵。就这样,父母的文学熏陶为周民震日后走上文学道路起到了重要的启蒙作用。
▲周民震、周民霖兄弟俩在初中同班同座同辅,后两人读初中二年半就跳级参加柳州全市中考,两人都被龙城中学高中部破格录取。后来又先后参加了地下党。
再大一点的时候,周民震涉猎广泛,读了不少书,特别是俄罗斯的古典文学和苏联的革命文学作品。周民震说:“这些作品显示了人性最真实的一面,给我的影响很大,因此我后来创作作品,无形中也在追求着研究人性。”
▲陈光,化名陈扬,周民震的革命启蒙导师、班主任。时任中共柳州特支书记,后调任中国桂林城工委书记。1949年10月,因叛徒出卖被捕,英勇就义。
▲丘行老师(左一)曾任周民震班主任,入党介绍人。他是1937年入党,建国后曾担任广西文联党组副书记、作家。
▲这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局保存的一份柳州地下党员名册中的一页,上有姓名、通讯联络符号、单线联系人等信息,周民震与周民霖均在册。
1948年7月1日,周民震在柳州龙城中学读书时参加地下革命工作。1949年1月2日参加地下中国共产党。1949年9月转移到柳北游击总队,并担任中队政治指导员,为新中国的诞生作最后的战斗。1951年3月,奉命带领连队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赴抗美援朝前线,至1954年转业地方工作,这些不平凡的经历无形中积累了周民震创作的素材。
周民震最早与电影结缘,要追溯到1956年。当时,著名的电影艺术家夏衍来南宁讲学,24岁的周民震在报告中听到“电影文学剧本”这个富有吸引力的新词后激动不已。当晚,他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找到夏衍,向他表达了写电影剧本的渴望。
夏衍亲切而有些严肃地问周民震有故事吗?于是周民震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前夕一个苗族青年和一个壮族青年如何受到山霸残酷迫害后走到一起,然后联合起来与敌人斗勇斗智、报仇雪恨的故事,剧名叫《双仇记》。周民震告诉夏衍,这个故事取材自他17岁在苗山打游击时,他所在部队里的战士的故事,他的这两位战友一起打仗,一同睡在草棚里吃火煨山薯,是生死之交。夏衍听着听着,脸上浮现出笑容。
整整一个晚上,夏衍跟周民震讲了许多电影文学创作中的实际例子,给了周民震很多启迪。夏衍说,生活是创作的第一元素。这句话给周民震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1956年冬,周民震在融水县雨卜寨写剧本时与所住苗胞家苗妈妈及其女儿合影。
▲融水老县长梁彬(左三)陪同周民震七上大苗山。
▲周民震与融水县雨卜寨的老农会主席贾玉林。
▲1957年冬,《苗家儿女》摄制组,导演陶金(左一)、编剧周民震(左二)、作曲黄淮(中)、制片主任韦布(右一)、副导演邓逸民(右二)。
为了写好《双仇记》的剧本,他与大苗山的苗族人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三个多月,过了一个独特而多彩的苗年,建立了亲人般的情谊。其间,他还创作了第二个剧本《苗家儿女》,讲述了苗族复员军人卡良回到家乡,带领群众经过一场苦战,疏通了河道,完成粮林双丰收的故事。后来被搬上了大银幕,是真正意义上的广西电影人第一部自己创作的电影。
周民震认为,深入生活是创作好剧本的第一要素,很多情节和对话,没有亲身去体验过就写出来是没有味道的。创作剧本《甜蜜的事业》时,他骑上自行车,背着草帽和水壶去到南宁石埠体验生活。因为这部电影讲述的是糖业的故事,是一部反映“批判重男轻女”的喜剧。他又到一家糖厂深入采风,采访了很多家里子女多的家庭,了解他们的初衷和困难。“体验生活,最重要的是要了解到角色的言行举止,包括气质、爱好、习惯,写出来的文字才能栩栩如生。”周民震说。
《甜蜜的事业》拍成了电影之后,引起了轰动效应,时至今日,片中的歌曲《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我们的生活比蜜甜》等仍留存在中老年人的记忆中。
从1957年发表了广西第一部电影剧本《双仇记》以后,周民震创作并发表的19部电影文学剧本中有13部被搬上银幕。
▲柳州龙城中学治理会理事中有地下党员7人,其中有学治会主席周民震(前排左二)以及明乐、周民霖、刘明文、刁蕴冰、莫翠云等。
▲柳州龙城中学部分地下党老师同学重聚。右起:温藩生、周民震、沈章平老师、毛恣观老师、方宏誉老师、潘瑞才。
▲2007年11月,柳州解放58周年纪念,当年的柳州地下党员在柳州重聚,《柳州晚报》作了报道。
1984年,周民震担任广西文化厅厅长,区文联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在这期间,由文化厅主管的广西电影制片厂接连出品了《周恩来》《血战台儿庄》《共和国不会忘记》《百色起义》等史诗性大作。
当时,《血战台儿庄》这部电影是大陆第一次宣传国民党正面抗日的事迹,引起社会上不同意见和争议。周民震在回忆中说:“我请了广西区党委常委及有关领导来审片,看完样片后,大多数领导感到这是一部史诗般的战争大片,是一部好电影。但也有少数同志感到担心和忧虑,怕触及两岸敏感关系,上面审片通不过,怕公演后引起社会的争议和批判,但我作为文化厅领导,在审阅电影剧本时,就敏感地觉得,现在肯定国民党正面抗日,有利于缓和两岸关系,有利于搭建两岸友好桥梁,这符合党中央的政策。”
▲2017年6月,广西中华文化促进会召开祝贺周民震荣获第三届中国电影编剧终身成就奖座谈会。左起:林国强、文明、周民震、李振潜、丁廷模、潘鸿权。
于是,周民震争取了领导们的支持与肯定,他给《血战台儿庄》的两位导演杨光远、翟俊杰写了一封公开信,很快又在《中国电影报》等报刊发表,信中对此电影作了公开肯定和热情赞扬,指出这部电影充满了爱国之情,具有历史和现实意义,它在为团结御侮、正义凛然的中华民族树立英雄形象,是对团结统一大业做贡献。这个表态再次体现了作为广西文化厅厅长对这部电影的责任和担当,使广西电影制片厂和摄制组信心满满,干劲更足。经过全厂员工的努力,圆满完成了整部影片的制作。
1987年《血战台儿庄》在海内外公映时引起了很大轰动。也引起了台湾当局领导重视,他们买走了电影拷贝版权,在台湾国民党高层领导中放映,产生了热烈的反响,强烈冲击了国民党的“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的大陆政策,构建了海峡两岸中华民族记忆的桥梁,促进了两岸同胞的交往和沟通。
▲2017年5月,周民震在由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中国电影家协会和北京电影学院等举办的第三届中国电影编剧终身成就颁奖大会上发表获奖感言。
2017年,周民震获得了由中国电影文学学会等单位授予的中国电影编剧终身成就奖。
周民震用60多年的创作,给人们留下了关于那个时代的音容笑貌。他的电影戏剧创作成就是广西人民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正如北京电影编剧颁奖大会上,给周民震的颁奖词中说的:“他是壮族儿女的骄傲,用剧作把广西勤劳善良的民族介绍给世界”。现在,天人永隔,悲痛之际,以此文以表敬意和恩念。(李林洪)(部分图片来源:鹿寨文旅)
版权所有:(C) 2016 鹿寨县人民政府
地址:鹿寨县创业路2号 政府热线电话:0772-6812345
县政府邮箱:lzxzfbgs126.com 投稿:lzzfw126.com
维护电话:0772-6819789 网站标识码:450223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