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鹿寨香桥岩溶国家地质公园地质科普

发布日期:2015-04-16 17:29
来源:鹿寨县旅游局
  • 字体大小:[
  • ]

  鹿寨香桥岩溶国家地质公园于1984年开发,1988年9月14日经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风景名胜区,2003年12月31日经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批准为省级岩溶地质公园。2005年9月18日被国土资源部评为“鹿寨香桥岩溶国家地质公园”。2009年12月25日获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是2010-2012年柳州市“十大重点旅游项目”,2013年10月荣获首届“中国最美地质地质公园”荣誉。 鹿寨香桥地质公园地处桂中喀斯特盆地的东北边缘地带。位于鹿寨县中渡镇境内,南起中渡古镇,北至枫木坪,呈西北—东南方向延伸,总面积41.07平方,是一处以喀斯特地质地貌为主体的大型国家地质公园。 公园主要地质地貌类型为岩溶峰丛、峰林、峡谷、溶洞、天生桥和石林,以香桥岩溶峡谷、天生桥、九龙洞、响水石林、响水瀑布及中渡至芝山一带岩溶峰林最具观赏价值,集中体现为桥奇、峡美、洞绝、峰壮、水魅、坑险,被地质学家誉称为中国名副其实的喀斯特地质博物馆,是中国南方热带岩溶地貌景观的缩影。 地质公园奇峰林立,坑洞密布,河流明暗交替,地质遗迹类型多样,珍稀典型,是经漫长地质作用形成的自然遗产,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宝贵财富,是旅游观光和科普活动的重要场所,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观赏价值和开发价值。  一.峰丛洼地 峰丛洼地,指由联座的正向石峰和其间的封闭洼地所组成,石峰以锥形为主,洼地底部多是石质裸露或有薄的土层,有落水洞(或竖井)发育。公园核心区内的峰丛洼地,主要分布于该区域的东、西、北三侧,沿洛江两岸及下末地下河两侧发育,典型的有:洛江两岸峰丛洼地、香桥岩东侧峰丛洼地、老鼠坳西侧峰丛洼地。 二.峰林(孤峰)平原 峰林平原,由互相离立的石峰与岩溶平原组合而成,国外文献多称之为塔状岩溶。公园核心区内的峰林(孤原)平原,主要分布于枫木坪至香桥岩的狭长地带内,典型的有:枫木坪孤峰平原和香桥岩峰林平原。 三.象形山峰 部分岩溶山峰形状和造型奇特、逼真,传神达意,构成不少经典象形山峰公园核心区内的象形山峰众多,典型的有:月亮山、鹰山、老鼠坳、白虎山等。 四.天生桥 岩溶天生桥, 指因水流作用(侵蚀、溶蚀、冲蚀)导致地下河与洞穴的顶板崩塌后,由残留部分的两端与地面连接而横跨沟谷或河流上方,且中间悬空的桥状岩体。香桥岩天生桥,横跨香桥峡谷,桥高60m,拱高50m,拱孔跨度40m,桥面厚度10m,桥面宽度40m,属中型地下成因型水上天生桥,形成独特的“一河一桥两窗”形体结构。桥拱穿洞两壁留有古河道痕迹,如波痕、涡穴等,洞壁和洞顶均有钟乳石发育,河底有坠落的钟乳石堆积,阻挡河水形成急流,产生轰鸣声,更显得香桥的雄伟。因其长宽比例适中,且能与周围的景色完美的融合,故而被誉称为中国最具观赏价值的水上天生桥,被岩溶学家作为典范收录进《岩溶学词典》中。 公园核心区内典型的岩溶天生桥有:香桥岩、蜘蛛岩、月亮山等三座天生桥,它们共同构成了“香桥天生桥群”。 并呈“一高二矮,一水上二干旱”的形体结构,目前它们是鹿寨香桥岩国家地质公园的重要地质景观之一。 五.岩溶天窗 岩溶天窗,指地下河或洞穴顶部的竖井状洞与地表连通,阳光可直射洞底,仰望如窗的岩溶现象向地表的透光部分。 公园核心区域内天窗十分发育,典型的下末地下河天窗(即香桥岩峡谷)、青塘天窗、九龙洞天窗、大岩天窗、半满山天窗、米粉岩天窗群、老虎笼天窗、老鸭天窗、十二槽天窗等,它们底部均有规模不一的溶潭,与下末地下河相通相连,构成国内外较为罕见的“香桥天窗群”,具有极高的观赏、科研、科普价值,及较好开发利用价值。 六、九龙洞 位于香桥岩天生桥北侧约1km处,因洞内9处蜿蜒曲折、形似9条巨龙而得名。它由上下两层洞穴构成,上层洞为旱洞,下层为现代地下河。 洞穴大厅已开辟成旅游洞穴。洞内各类钟乳石景观十分发育,以流石沉积、滴石沉积等为主的重力沉积类尤其发育。主要包括滴水沉积的石笋、石柱、石钟乳等;流石沉积流石坝、石幔等,它们分布于洞穴各处,大小规模不一,形态各异;此外,还发现有协同沉积物,如棕榈状石笋等。 1)流石沉积 流石坝、石梯田等流石类重力水沉积物是其主要洞穴景观之一,它们广泛分布于洞内,大小规模不一,形态各异,其中构景以流石坝为主。 洞底流水因流动过程中CO2不断逸出,遇到障碍物时,过饱和的水不断沉淀析出碳酸钙加积而形成挡水的壁垒,状似滚水坝的沉积物称为流石坝;它是底流石的一种,分布于洞底,将水体围合成大小不一的水池。当它们成群并列分布、层层叠置时,则构成一幅幅犹如一片等待收割的金黄色梯田,即石梯田。 这两种沉积物在都乐岩中均有发育,且常常与水池共生发育。其中典型的有: 1)九龙戏珠 九龙洞前部的缓坡上,连续发育有9条流石坝,坝高25-120 cm,坝宽5-25cm,坝长1.2-6.5m,坝与坝之间卷闭形成小水池,深75-150cm,宽80-310cm。雨季时,地下河洪水上涌退去后,水池常常残留有水体,直至干涸,或下一轮洪水再次填满;其它时间基本干涸。 9条流石坝蜿蜒曲折、形似9条巨龙于洞内戏水,洞因此得名。它们是九龙洞的镇洞之宝。 2)脑纹石 九龙洞前部缓坡的一块崩塌块石上,洞顶滴水,沿岩面流动,结晶形成密密麻麻的流石坝,坝高1-3cm,坝宽1-2cm,坝长15-35cm,形似脑纹,故名“脑纹石”,它也是九龙洞的镇洞之宝。 3)莲池 九龙洞中部的平地上,有一个小水池,略呈长方形,长约5m,宽约3m,常年有水,水深5-10cm。 水池中部发育有一个莲花盆,直径约90cm,形似一朵盛开的莲花,故名“莲花池”;而水池其它部位发育有流石坝,坝高9-15cm,坝宽2-5cm,坝长100-250cm。 水池周边其它景观倒映于其间,与池内的莲花盆、流石坝等相互组合成一道奇异的倒影奇观。 4)其它流石坝 九龙洞前部正中央,发育有多条流石坝,坝高15-100 cm,坝宽5-25cm,坝长1.2-3.5m,坝与坝之间卷闭形成小水池,深65-120cm,宽70-230cm。雨季时,地下河洪水上涌退去后,水池常常残留有水体,直至干涸,或下一轮洪水再次填满;其它时间基本干涸。 5)石幕、石幔、石瀑布 石幕、石幔、石瀑布等均由洞壁的线状、片状及分散状态的流水形成的,故统称为壁流石类;其中成片分布于洞壁者统称石幔,大片且呈多阶梯状分布,状如瀑布者称为石瀑布,而铅直下垂又呈褶带状者则叫石幕。 2)滴石沉积 石笋、石钟乳和石柱是洞穴中最为普遍的钟乳石类景观,是由洞顶滴水形成次生化学沉积形态。 当饱含碳酸钙的水通过洞顶裂隙慢慢渗入洞穴空间时,在洞顶形成水滴,由于温度、压力的改变,二氧化碳逸出,水溶液过饱和,水中碳酸氢钙转变成碳酸钙沉淀持续析出,形成悬垂于洞顶且形如钟乳的圆锥、或棒状、或扁平状石钟乳;同时,洞顶滴水跌落洞底后炸开,二氧化碳又快速逸出,碳酸钙结晶析出,层层叠置,在洞底形成笋形圆锥、圆柱或塔状的石笋。日积月累(几万至几十万年)形成自下向上生长的石笋,或与自上往下生长的石钟乳相连则形成石柱。由于具有很长的形成历史,多数滴石类都经历了多期次、多阶段水流的复合作用,其形成已非单纯的滴水沉积一种,往往叠加有同期的溅水、后期的流水沉积等作用,故形成了罕见的、形态多样的巨大石笋、石柱等沉积形态。 九龙洞洞内的石笋、石柱、石钟乳等滴石类重力水沉积物是其主要洞穴景观之一,它们广泛分布于洞内,大小规模不一,形态各异,其中构景以石笋为主,石柱次之,石钟乳为辅。 3)棕榈状石笋和石柱 棕榈树状石笋和石柱,是典型的协同沉积产物—由滴水、溅水协同作用同时形成的一种奇异景观。它们零散分布于洞中,数量不多,总体以“粗、大、长”为主要特征,石笋和石柱直径120-250cm,高180-350cm,而环绕发育于其上的棕榈片大小规模不一,长多为10-20cm,最长可达35cm,宽为8-13cm,最宽可达21cm。 七.岩溶峡谷 岩溶峡谷,在岩溶区,以新构造抬升和水流强烈侵蚀、溶蚀和崩塌作用为主共同形成的谷坡陡峻、深度大于宽度的谷地泛称为岩溶峡谷,岩溶峡谷的类型繁多、形态各异。按形态可分为V型峡谷、嶂谷、箱型峡谷和地缝式峡谷等。公园核心区域内箱型峡谷(含盲谷、干谷)十分发育,典型的有香桥岩峡谷、青寨河盲谷、米粉岩峡谷等。 八.岩溶泉 岩溶泉,是岩溶水的天然露头,即含水层或含水通道与地面相交处所产生的地下水涌出地表的现象,多分布于山谷和坡麓。根据岩溶泉的不同属性而有不同的分类:①按照泉的水动力性质,分为上升泉(涌泉)、下降泉;②按照动态,分为常流泉(全年都出水的泉)、间歇泉或季节泉(仅在一定时间内出水的泉)、反复泉(又称涨落泉)或落水洞泉(季节性出流,不流水时成为井并可消水)、溢洪泉(问歇泉的一种,是常流泉的补充排泄口)、周期性(多潮)泉;③按照泉口形态,分为溶蚀裂隙泉(泉口成缝隙状者)、溶洞泉(泉口为水平洞穴)、上升斜井泉(具有上升式出口通道的岩溶泉)、溶潭泉(出口为一大溶潭,看不到具体的出水部位);④按照出口的地理地质位置,分为河底泉、谷边泉、海岸泉、海底泉、断层泉、悬挂泉(包气带中的上层滞水露头或悬于谷坡的泉);⑤按照泉的补给条件,分为外源泉、内源泉。 公园核心区域内岩溶泉十分发育,典型的香桥泉群、青寨河泉群等。 九.岩溶瀑布与瀑水钙华 瀑水钙华,指在碳酸盐岩分布区,地表河的瀑布壁上沉积的钙华层。它顺瀑布水流线往下增长,呈垂幔状、肺叶状等。其成因是由于岩溶地区的地下水或地表水,在适宜的环境下,且往往在水动力和苔藓、地衣等生物作用影响下,导致碳酸盐过饱和沉积而成。 岩溶瀑布与瀑水钙华在公园核心区域内有发育,典型的有:响水瀑布及其长滩和钙华滩。 十.石林 石林,是一种岩溶集合形态,由密集的柱状、锥状、塔状岩体和溶蚀裂隙组合而成的林状景观。公园核心区域内发育有多种类型石林,其中典型的有:响水石林、等。 十一.岩溶台地 岩溶台地,指由纯碳酸盐类岩层构成的台地,台面大致平坦,遭受溶蚀、剥蚀呈波状起伏,表面不同程度地覆盖着较厚的风化壳。台地上常可见石芽、漏斗等溶蚀形态,偶有零星的孤峰、残丘点缀其上。 十二.石芽 石芽,灰岩面的小起伏形态。水流沿可溶岩表面节理或层面裂隙溶蚀形成纵横交错的沟槽,称溶沟。溶沟之间相对凸起的芽状岩体,称石芽,其高度介于90-300cm。园区内的石芽,以地表石芽为主,广泛分布于香桥台地上,主要是各种暂时性地表流水(以雨水为主)沿出露基岩(以上泥盆统融县组为主)表面的节理裂隙流动,溶蚀、侵蚀形成纵横交错的沟槽(即溶沟)和凸起芽状岩体(即石芽)。 十三.落水洞 落水洞,是消泄地表水的近于垂直的洞穴,水通过它注入地下,是水流沿裂隙进行溶蚀、机械侵蚀和崩塌作用而成的。公园核心区域内落水洞十分发育,有的分布于岩溶台地上,如叶子花洞等;有的分布于洞穴内部,如十二槽天窗、隔界洞等内部的落水洞;有的分布于盲谷底部,如香桥峡谷、清寨河盲谷末端的落水洞等;更多的则是分布于台地和洼地内部的众多无名落水洞;它们是公园核心区域消泄地表水和洪水期地下水溢水的主要通道之一,景观观赏性一般,但却是极好的岩溶地质科普点和科研对象。 十四.溶痕和溶沟 溶痕和溶沟,指地表水沿可溶岩表面进行溶蚀、侵蚀及生物作用所形成的微地貌形态。形成微小的沟道和各种凹坑,称为溶痕,一般宽仅数厘米至十几厘米,长几厘米至数米。溶痕若进一步扩大而形成溶沟。 园区内溶痕和溶沟十分发育,主要分布于香桥台地上,台地上出露基岩(以上泥盆统融县组为主)表面多被各种暂时性地表流水(以雨水为主)溶蚀,侵蚀成密密麻麻、形态大小不一的沟道和凹坑,即溶痕和溶沟,它们宽介于3-20cm,深1-35cm不等,长多介于5-300cm之间,形态典型,是一处不可多得的岩溶地质科普点和科研对象。 十五.溶蚀裂隙 溶蚀裂隙,是地表水沿可溶性岩石的节理裂隙流动而不断地进行溶蚀和侵蚀,在岩石表面形成的槽状、线状形态,其中线状形态又称为“一线天”。溶蚀裂隙底部往往被土及碎石所充填,宽10余厘米至2m多,深由数厘米至3m多。而溶蚀裂隙之间的平板状溶蚀面称为溶面;沿平行节理或陡倾岩层层面侵蚀,溶蚀形成的平行延伸的脊状或城墙状岩体,称为石脊或岩溶石墙 十六.岩溶残丘 岩溶残丘,指位于峰林平原,或岩溶台地上溶蚀、侵蚀形成的残余山丘。 十七.地层剖面及碳酸盐岩遗迹 地层剖面,指地表或地下(钻井、矿坑、洞穴中)观察到的岩石单位系列。 碳酸盐岩,是沉积形成的碳酸盐矿物组成的岩石的总称,主要分灰岩和白云岩两类,其矿物成份主要由文石、方解石、白云石、菱镁矿、菱铁矿、菱锰矿等组成。 十八.古生物化石遗迹 公园核心区域内的碳酸盐地层是蕴藏着丰富的生物化石遗迹,可发现帐幕石燕、宆石燕、泡沫内沟珊瑚、犬齿珊瑚、菊石等化石遗迹。 十九.构造形迹 构造形迹,指在自然条件下地壳中的岩层或岩体,发生永久形变而造成的各种地质构造形体和地块、岩块相对位移的踪迹,即包括构造变动和非构造变动产生的各种次生结构要素。如各种不同成因的褶皱和不同性质的断裂、节理、劈理和片理等,还有各种显微裂隙、岩石或矿物的次生定向排列和晶格错位等,不论规模大小和性质差异,统称为构造形迹。通过构造形迹来研究岩石圈构造运动的过程和方式,是地质力学的基本工作内容,也是解决地壳运动问题的重要途径。

  1. 地壳运动遗迹

  地壳运动遗迹,指由地壳运动引起岩层变形和变位,且残存至今的形迹(结果)。 公园核心区域内典型的地壳运动遗迹有:多级洞穴及具多层结构的洞穴、天生桥、多级夷平面等,是古近纪以来鹿寨地区地壳间歇抬升的证据之一。

  1. 褶皱

  当岩层受到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作用时,便会发生弯曲变形,形成褶皱。地壳发生褶皱隆起,常常形成山脉。世界许多高大的山脉,如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安第斯山等,都是褶皱山脉。它们是由地壳板块相互碰撞、挤压,在板块交界处发生大规模褶皱隆起而形成的。褶皱有背斜和向斜两种基本形态。背斜岩层一般向上拱起,向斜岩层一般向下弯曲。在地貌上,背斜常成为山岭,向斜常成为谷地或盆地。但是,不少褶皱构造的背斜顶部因受张力,容易被侵蚀成谷地,而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园区内典型的皱褶有:香潭背斜。 它位于香桥峡谷末端香潭一带,为寿城-三皇压扭性断裂带旁侧的一个小背斜,核部可见上泥盆统融县组厚层灰岩,产状平缓,5-8°,构造裂隙发育。目前,下末地下河东支流的一条小支流正沿其核部发育,并直接与相距约200m的青潭天窗相连。

  1. 断层

  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或张力,超过了岩石所能承受的程度,岩体就会破裂;当岩体发生破裂,并且沿断裂面两侧岩块有明显的错动、位移,这叫做断层。 区内延长至几公里至几十公里的断层甚为常见,张性、压性和扭性断裂均有。典型的有寿城-三皇压扭性断裂带、洛江断层、响水破碎带等。  二十、弯山漏斗 岩溶地区呈漏斗状或碟状的封闭洼地,是地表水对石灰岩溶蚀再发生塌陷而成,底部一般有溶蚀残余物充填。


打印本页 关闭

版权所有:(C) 2016 鹿寨县人民政府 主办:柳州市鹿寨县人民政府 承办:鹿寨县信息化建设中心 网站标识码:4502230046 维护电话:0772-6819789 仅受理网站建设维护相关事宜

地址:鹿寨县创业路2号 政府热线电话:0772-6812345 县政府邮箱:lzxzfbgs@126.com 投稿:lzzfw@126.com

桂ICP备06009684号-1 桂公网安备 45022302000043号 

返回 旅游帮助 导航
广西鹿寨香桥岩溶国家地质公园地质科普

发布时间:2015-04-16 17:29 来源:鹿寨县旅游局

  鹿寨香桥岩溶国家地质公园于1984年开发,1988年9月14日经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风景名胜区,2003年12月31日经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批准为省级岩溶地质公园。2005年9月18日被国土资源部评为“鹿寨香桥岩溶国家地质公园”。2009年12月25日获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是2010-2012年柳州市“十大重点旅游项目”,2013年10月荣获首届“中国最美地质地质公园”荣誉。 鹿寨香桥地质公园地处桂中喀斯特盆地的东北边缘地带。位于鹿寨县中渡镇境内,南起中渡古镇,北至枫木坪,呈西北—东南方向延伸,总面积41.07平方,是一处以喀斯特地质地貌为主体的大型国家地质公园。 公园主要地质地貌类型为岩溶峰丛、峰林、峡谷、溶洞、天生桥和石林,以香桥岩溶峡谷、天生桥、九龙洞、响水石林、响水瀑布及中渡至芝山一带岩溶峰林最具观赏价值,集中体现为桥奇、峡美、洞绝、峰壮、水魅、坑险,被地质学家誉称为中国名副其实的喀斯特地质博物馆,是中国南方热带岩溶地貌景观的缩影。 地质公园奇峰林立,坑洞密布,河流明暗交替,地质遗迹类型多样,珍稀典型,是经漫长地质作用形成的自然遗产,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宝贵财富,是旅游观光和科普活动的重要场所,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观赏价值和开发价值。  一.峰丛洼地 峰丛洼地,指由联座的正向石峰和其间的封闭洼地所组成,石峰以锥形为主,洼地底部多是石质裸露或有薄的土层,有落水洞(或竖井)发育。公园核心区内的峰丛洼地,主要分布于该区域的东、西、北三侧,沿洛江两岸及下末地下河两侧发育,典型的有:洛江两岸峰丛洼地、香桥岩东侧峰丛洼地、老鼠坳西侧峰丛洼地。 二.峰林(孤峰)平原 峰林平原,由互相离立的石峰与岩溶平原组合而成,国外文献多称之为塔状岩溶。公园核心区内的峰林(孤原)平原,主要分布于枫木坪至香桥岩的狭长地带内,典型的有:枫木坪孤峰平原和香桥岩峰林平原。 三.象形山峰 部分岩溶山峰形状和造型奇特、逼真,传神达意,构成不少经典象形山峰公园核心区内的象形山峰众多,典型的有:月亮山、鹰山、老鼠坳、白虎山等。 四.天生桥 岩溶天生桥, 指因水流作用(侵蚀、溶蚀、冲蚀)导致地下河与洞穴的顶板崩塌后,由残留部分的两端与地面连接而横跨沟谷或河流上方,且中间悬空的桥状岩体。香桥岩天生桥,横跨香桥峡谷,桥高60m,拱高50m,拱孔跨度40m,桥面厚度10m,桥面宽度40m,属中型地下成因型水上天生桥,形成独特的“一河一桥两窗”形体结构。桥拱穿洞两壁留有古河道痕迹,如波痕、涡穴等,洞壁和洞顶均有钟乳石发育,河底有坠落的钟乳石堆积,阻挡河水形成急流,产生轰鸣声,更显得香桥的雄伟。因其长宽比例适中,且能与周围的景色完美的融合,故而被誉称为中国最具观赏价值的水上天生桥,被岩溶学家作为典范收录进《岩溶学词典》中。 公园核心区内典型的岩溶天生桥有:香桥岩、蜘蛛岩、月亮山等三座天生桥,它们共同构成了“香桥天生桥群”。 并呈“一高二矮,一水上二干旱”的形体结构,目前它们是鹿寨香桥岩国家地质公园的重要地质景观之一。 五.岩溶天窗 岩溶天窗,指地下河或洞穴顶部的竖井状洞与地表连通,阳光可直射洞底,仰望如窗的岩溶现象向地表的透光部分。 公园核心区域内天窗十分发育,典型的下末地下河天窗(即香桥岩峡谷)、青塘天窗、九龙洞天窗、大岩天窗、半满山天窗、米粉岩天窗群、老虎笼天窗、老鸭天窗、十二槽天窗等,它们底部均有规模不一的溶潭,与下末地下河相通相连,构成国内外较为罕见的“香桥天窗群”,具有极高的观赏、科研、科普价值,及较好开发利用价值。 六、九龙洞 位于香桥岩天生桥北侧约1km处,因洞内9处蜿蜒曲折、形似9条巨龙而得名。它由上下两层洞穴构成,上层洞为旱洞,下层为现代地下河。 洞穴大厅已开辟成旅游洞穴。洞内各类钟乳石景观十分发育,以流石沉积、滴石沉积等为主的重力沉积类尤其发育。主要包括滴水沉积的石笋、石柱、石钟乳等;流石沉积流石坝、石幔等,它们分布于洞穴各处,大小规模不一,形态各异;此外,还发现有协同沉积物,如棕榈状石笋等。 1)流石沉积 流石坝、石梯田等流石类重力水沉积物是其主要洞穴景观之一,它们广泛分布于洞内,大小规模不一,形态各异,其中构景以流石坝为主。 洞底流水因流动过程中CO2不断逸出,遇到障碍物时,过饱和的水不断沉淀析出碳酸钙加积而形成挡水的壁垒,状似滚水坝的沉积物称为流石坝;它是底流石的一种,分布于洞底,将水体围合成大小不一的水池。当它们成群并列分布、层层叠置时,则构成一幅幅犹如一片等待收割的金黄色梯田,即石梯田。 这两种沉积物在都乐岩中均有发育,且常常与水池共生发育。其中典型的有: 1)九龙戏珠 九龙洞前部的缓坡上,连续发育有9条流石坝,坝高25-120 cm,坝宽5-25cm,坝长1.2-6.5m,坝与坝之间卷闭形成小水池,深75-150cm,宽80-310cm。雨季时,地下河洪水上涌退去后,水池常常残留有水体,直至干涸,或下一轮洪水再次填满;其它时间基本干涸。 9条流石坝蜿蜒曲折、形似9条巨龙于洞内戏水,洞因此得名。它们是九龙洞的镇洞之宝。 2)脑纹石 九龙洞前部缓坡的一块崩塌块石上,洞顶滴水,沿岩面流动,结晶形成密密麻麻的流石坝,坝高1-3cm,坝宽1-2cm,坝长15-35cm,形似脑纹,故名“脑纹石”,它也是九龙洞的镇洞之宝。 3)莲池 九龙洞中部的平地上,有一个小水池,略呈长方形,长约5m,宽约3m,常年有水,水深5-10cm。 水池中部发育有一个莲花盆,直径约90cm,形似一朵盛开的莲花,故名“莲花池”;而水池其它部位发育有流石坝,坝高9-15cm,坝宽2-5cm,坝长100-250cm。 水池周边其它景观倒映于其间,与池内的莲花盆、流石坝等相互组合成一道奇异的倒影奇观。 4)其它流石坝 九龙洞前部正中央,发育有多条流石坝,坝高15-100 cm,坝宽5-25cm,坝长1.2-3.5m,坝与坝之间卷闭形成小水池,深65-120cm,宽70-230cm。雨季时,地下河洪水上涌退去后,水池常常残留有水体,直至干涸,或下一轮洪水再次填满;其它时间基本干涸。 5)石幕、石幔、石瀑布 石幕、石幔、石瀑布等均由洞壁的线状、片状及分散状态的流水形成的,故统称为壁流石类;其中成片分布于洞壁者统称石幔,大片且呈多阶梯状分布,状如瀑布者称为石瀑布,而铅直下垂又呈褶带状者则叫石幕。 2)滴石沉积 石笋、石钟乳和石柱是洞穴中最为普遍的钟乳石类景观,是由洞顶滴水形成次生化学沉积形态。 当饱含碳酸钙的水通过洞顶裂隙慢慢渗入洞穴空间时,在洞顶形成水滴,由于温度、压力的改变,二氧化碳逸出,水溶液过饱和,水中碳酸氢钙转变成碳酸钙沉淀持续析出,形成悬垂于洞顶且形如钟乳的圆锥、或棒状、或扁平状石钟乳;同时,洞顶滴水跌落洞底后炸开,二氧化碳又快速逸出,碳酸钙结晶析出,层层叠置,在洞底形成笋形圆锥、圆柱或塔状的石笋。日积月累(几万至几十万年)形成自下向上生长的石笋,或与自上往下生长的石钟乳相连则形成石柱。由于具有很长的形成历史,多数滴石类都经历了多期次、多阶段水流的复合作用,其形成已非单纯的滴水沉积一种,往往叠加有同期的溅水、后期的流水沉积等作用,故形成了罕见的、形态多样的巨大石笋、石柱等沉积形态。 九龙洞洞内的石笋、石柱、石钟乳等滴石类重力水沉积物是其主要洞穴景观之一,它们广泛分布于洞内,大小规模不一,形态各异,其中构景以石笋为主,石柱次之,石钟乳为辅。 3)棕榈状石笋和石柱 棕榈树状石笋和石柱,是典型的协同沉积产物—由滴水、溅水协同作用同时形成的一种奇异景观。它们零散分布于洞中,数量不多,总体以“粗、大、长”为主要特征,石笋和石柱直径120-250cm,高180-350cm,而环绕发育于其上的棕榈片大小规模不一,长多为10-20cm,最长可达35cm,宽为8-13cm,最宽可达21cm。 七.岩溶峡谷 岩溶峡谷,在岩溶区,以新构造抬升和水流强烈侵蚀、溶蚀和崩塌作用为主共同形成的谷坡陡峻、深度大于宽度的谷地泛称为岩溶峡谷,岩溶峡谷的类型繁多、形态各异。按形态可分为V型峡谷、嶂谷、箱型峡谷和地缝式峡谷等。公园核心区域内箱型峡谷(含盲谷、干谷)十分发育,典型的有香桥岩峡谷、青寨河盲谷、米粉岩峡谷等。 八.岩溶泉 岩溶泉,是岩溶水的天然露头,即含水层或含水通道与地面相交处所产生的地下水涌出地表的现象,多分布于山谷和坡麓。根据岩溶泉的不同属性而有不同的分类:①按照泉的水动力性质,分为上升泉(涌泉)、下降泉;②按照动态,分为常流泉(全年都出水的泉)、间歇泉或季节泉(仅在一定时间内出水的泉)、反复泉(又称涨落泉)或落水洞泉(季节性出流,不流水时成为井并可消水)、溢洪泉(问歇泉的一种,是常流泉的补充排泄口)、周期性(多潮)泉;③按照泉口形态,分为溶蚀裂隙泉(泉口成缝隙状者)、溶洞泉(泉口为水平洞穴)、上升斜井泉(具有上升式出口通道的岩溶泉)、溶潭泉(出口为一大溶潭,看不到具体的出水部位);④按照出口的地理地质位置,分为河底泉、谷边泉、海岸泉、海底泉、断层泉、悬挂泉(包气带中的上层滞水露头或悬于谷坡的泉);⑤按照泉的补给条件,分为外源泉、内源泉。 公园核心区域内岩溶泉十分发育,典型的香桥泉群、青寨河泉群等。 九.岩溶瀑布与瀑水钙华 瀑水钙华,指在碳酸盐岩分布区,地表河的瀑布壁上沉积的钙华层。它顺瀑布水流线往下增长,呈垂幔状、肺叶状等。其成因是由于岩溶地区的地下水或地表水,在适宜的环境下,且往往在水动力和苔藓、地衣等生物作用影响下,导致碳酸盐过饱和沉积而成。 岩溶瀑布与瀑水钙华在公园核心区域内有发育,典型的有:响水瀑布及其长滩和钙华滩。 十.石林 石林,是一种岩溶集合形态,由密集的柱状、锥状、塔状岩体和溶蚀裂隙组合而成的林状景观。公园核心区域内发育有多种类型石林,其中典型的有:响水石林、等。 十一.岩溶台地 岩溶台地,指由纯碳酸盐类岩层构成的台地,台面大致平坦,遭受溶蚀、剥蚀呈波状起伏,表面不同程度地覆盖着较厚的风化壳。台地上常可见石芽、漏斗等溶蚀形态,偶有零星的孤峰、残丘点缀其上。 十二.石芽 石芽,灰岩面的小起伏形态。水流沿可溶岩表面节理或层面裂隙溶蚀形成纵横交错的沟槽,称溶沟。溶沟之间相对凸起的芽状岩体,称石芽,其高度介于90-300cm。园区内的石芽,以地表石芽为主,广泛分布于香桥台地上,主要是各种暂时性地表流水(以雨水为主)沿出露基岩(以上泥盆统融县组为主)表面的节理裂隙流动,溶蚀、侵蚀形成纵横交错的沟槽(即溶沟)和凸起芽状岩体(即石芽)。 十三.落水洞 落水洞,是消泄地表水的近于垂直的洞穴,水通过它注入地下,是水流沿裂隙进行溶蚀、机械侵蚀和崩塌作用而成的。公园核心区域内落水洞十分发育,有的分布于岩溶台地上,如叶子花洞等;有的分布于洞穴内部,如十二槽天窗、隔界洞等内部的落水洞;有的分布于盲谷底部,如香桥峡谷、清寨河盲谷末端的落水洞等;更多的则是分布于台地和洼地内部的众多无名落水洞;它们是公园核心区域消泄地表水和洪水期地下水溢水的主要通道之一,景观观赏性一般,但却是极好的岩溶地质科普点和科研对象。 十四.溶痕和溶沟 溶痕和溶沟,指地表水沿可溶岩表面进行溶蚀、侵蚀及生物作用所形成的微地貌形态。形成微小的沟道和各种凹坑,称为溶痕,一般宽仅数厘米至十几厘米,长几厘米至数米。溶痕若进一步扩大而形成溶沟。 园区内溶痕和溶沟十分发育,主要分布于香桥台地上,台地上出露基岩(以上泥盆统融县组为主)表面多被各种暂时性地表流水(以雨水为主)溶蚀,侵蚀成密密麻麻、形态大小不一的沟道和凹坑,即溶痕和溶沟,它们宽介于3-20cm,深1-35cm不等,长多介于5-300cm之间,形态典型,是一处不可多得的岩溶地质科普点和科研对象。 十五.溶蚀裂隙 溶蚀裂隙,是地表水沿可溶性岩石的节理裂隙流动而不断地进行溶蚀和侵蚀,在岩石表面形成的槽状、线状形态,其中线状形态又称为“一线天”。溶蚀裂隙底部往往被土及碎石所充填,宽10余厘米至2m多,深由数厘米至3m多。而溶蚀裂隙之间的平板状溶蚀面称为溶面;沿平行节理或陡倾岩层层面侵蚀,溶蚀形成的平行延伸的脊状或城墙状岩体,称为石脊或岩溶石墙 十六.岩溶残丘 岩溶残丘,指位于峰林平原,或岩溶台地上溶蚀、侵蚀形成的残余山丘。 十七.地层剖面及碳酸盐岩遗迹 地层剖面,指地表或地下(钻井、矿坑、洞穴中)观察到的岩石单位系列。 碳酸盐岩,是沉积形成的碳酸盐矿物组成的岩石的总称,主要分灰岩和白云岩两类,其矿物成份主要由文石、方解石、白云石、菱镁矿、菱铁矿、菱锰矿等组成。 十八.古生物化石遗迹 公园核心区域内的碳酸盐地层是蕴藏着丰富的生物化石遗迹,可发现帐幕石燕、宆石燕、泡沫内沟珊瑚、犬齿珊瑚、菊石等化石遗迹。 十九.构造形迹 构造形迹,指在自然条件下地壳中的岩层或岩体,发生永久形变而造成的各种地质构造形体和地块、岩块相对位移的踪迹,即包括构造变动和非构造变动产生的各种次生结构要素。如各种不同成因的褶皱和不同性质的断裂、节理、劈理和片理等,还有各种显微裂隙、岩石或矿物的次生定向排列和晶格错位等,不论规模大小和性质差异,统称为构造形迹。通过构造形迹来研究岩石圈构造运动的过程和方式,是地质力学的基本工作内容,也是解决地壳运动问题的重要途径。

  1. 地壳运动遗迹

  地壳运动遗迹,指由地壳运动引起岩层变形和变位,且残存至今的形迹(结果)。 公园核心区域内典型的地壳运动遗迹有:多级洞穴及具多层结构的洞穴、天生桥、多级夷平面等,是古近纪以来鹿寨地区地壳间歇抬升的证据之一。

  1. 褶皱

  当岩层受到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作用时,便会发生弯曲变形,形成褶皱。地壳发生褶皱隆起,常常形成山脉。世界许多高大的山脉,如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安第斯山等,都是褶皱山脉。它们是由地壳板块相互碰撞、挤压,在板块交界处发生大规模褶皱隆起而形成的。褶皱有背斜和向斜两种基本形态。背斜岩层一般向上拱起,向斜岩层一般向下弯曲。在地貌上,背斜常成为山岭,向斜常成为谷地或盆地。但是,不少褶皱构造的背斜顶部因受张力,容易被侵蚀成谷地,而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园区内典型的皱褶有:香潭背斜。 它位于香桥峡谷末端香潭一带,为寿城-三皇压扭性断裂带旁侧的一个小背斜,核部可见上泥盆统融县组厚层灰岩,产状平缓,5-8°,构造裂隙发育。目前,下末地下河东支流的一条小支流正沿其核部发育,并直接与相距约200m的青潭天窗相连。

  1. 断层

  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或张力,超过了岩石所能承受的程度,岩体就会破裂;当岩体发生破裂,并且沿断裂面两侧岩块有明显的错动、位移,这叫做断层。 区内延长至几公里至几十公里的断层甚为常见,张性、压性和扭性断裂均有。典型的有寿城-三皇压扭性断裂带、洛江断层、响水破碎带等。  二十、弯山漏斗 岩溶地区呈漏斗状或碟状的封闭洼地,是地表水对石灰岩溶蚀再发生塌陷而成,底部一般有溶蚀残余物充填。


版权所有:(C) 2016 鹿寨县人民政府

地址:鹿寨县创业路2号 政府热线电话:0772-6812345

县政府邮箱:lzxzfbgs126.com 投稿:lzzfw126.com

维护电话:0772-6819789 网站标识码:450223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