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时期鹿寨县域武工队的建立及其革命活动

发布日期:2023-08-30 10:00
来源:鹿寨县史志办
  • 字体大小:[
  • ]

解放前,鹿寨县境分别归属雒容县、中渡县、榴江县三县及修仁县第二区管辖。解放前夕,三县范围内曾组建过四达武工队、十锦武工队、中渡武工队三支革命武装。三支革命武装在推翻地方国民党政权、迎接解放大军到达、接管地方政权等方面作出历史性贡献。其中四达武工队、十锦武工队的革命活动区域以今四排镇范围为主,两支武工队的关系比较密切;中渡武工队的活动区域则以今中渡镇、平山镇范围为主。

1949 年 2 月,共产党员李明(原名俸新民,1943年秋因身份暴露,从荔浦县杜莫乡化名李明来到十锦乡开展地下工作,曾领导、带动十锦乡的革命活动及抗日斗争,1946年调到象县工作)来到修仁县四达乡,布置覃纪祯(进步青年,时任四达小学校长,四达乡寨南村人,1947年在桂林师范毕业后先后在柳州市、修仁县两地利用教师身份参与革命活动)利用家在本地农村的有利条件,开展发动组织农民的工作。覃纪祯回到村里,告诉农友乡亲,解放军马上就要打过长江,全国很快就要解放,人民的苦日子就要结束了。他动员大家参加农民翻身会。3 月间,四达乡第一个农民翻身小组由覃杰、覃纪英、覃纪福等青年在寨南村建立。为了把四达各村的农民发动起来,覃纪祯等采取点面结合、由近到远和扎根串连的办法,将翻身组发展扩大到四达乡周边村以及附近的十锦乡部分村共19个村庄,甚至在四达乡乡公所所在地四达街也秘密成立了农民翻身小组。到当地解放前夕,四达的农民翻身组织发展到 100 多人,为建立武工队准备了骨干和力量。

4 月,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攻占了国民党首都南京。中共广西省工委根据迅猛发展的革命形势和党中央关于“要趁国民党统治区后方兵力空虚,征兵征粮,民不聊生,群众斗争情绪普遍高涨,民变频起的有利时机,组织农民开展游击战争,变敌后方为前线,以加速其灭亡”的指示及“国统区的党组织,放手发动群众,在敌后开辟第二战场,以配合正面战场粉碎国民党的进攻,解放全中国”的号召,作出“积极准备武装起义,广泛发展游击战争,摧毁反动政权,创建游击根据地,建立新的解放区”决定。不久,中共广西省农村工作委员会委员黄传林到象县,传达上级关于“到处播种,到处生根,建立武工队,从小搞建立大搞的基础”的武装斗争工作方针。7月3日至15日,覃纪祯参加了中共象修雒区领机在象县中平乡中华村举办的干部训练班。根据解放战争发展形势和上级部署,在训练班结束时布置了在各地组织武工队,开展武装斗争的任务。

覃纪祯回到四达后,在农民翻身组中挑选思想觉悟高、政治可靠、斗争积极坚决的青壮年农民成立了四达武工队,覃纪祯任队长,覃杰任副队长。武工队从 7 月下旬成立到 10 月中旬,发展了 30 多人,按村庄分为 6 个武工小组。四达武工队用各种方式筹集武器:一是借用民枪;二是由队员自带;三是收缴国民党乡公所的枪支;四是向地主、富商“借”枪;五是动员开明绅士献枪。通过种种方法,筹集到 30 多支枪支。12月底,四达武工队发展到 60 多人。

象修雒区领机也十分重视十锦乡的革命活动。1949年7月初,李明来到十锦乡,对潘桂佳(十锦乡进步青年,1943年开始跟随李明参与革命活动)的工作情况进行了解后,与潘桂佳一道到象县向领机作汇报,并接受了发动农民、组织武工队的任务。潘桂佳回到十锦后,发动了小学教师和农村进步青年 20 多人,于 7 月中旬成立了十锦武工队,潘桂佳任队长。

1949 年 8 月初,十锦乡的韦庆喜等人到象县古院村找到共产党员黄史山,经党组织同意,黄史山与韦庆喜他们回到了十锦乡,与潘桂佳等人会合,一道发动农民,在十锦乡附近一带村庄建立农民翻身会,之后逐步发展到上平、太平、新村、石龙、马龙、黄山、欧阳、寨博、水连、寨兴等村屯。

1949年9月,国民党桂系军队遭到人民解放军的沉重打击,退守广西。新桂系军阀为了对抗解放军,极力增强军事力量,疯狂进行“三征”(征兵、征粮、征税),各级官员趁机加码,横征暴敛。雒容、中渡、榴江各县实行“一甲一兵一枪,一县组编一个团”,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中共广西省工委根据中共中央指示精神作出决定,要“积极、切实、巧妙地以各种方式组织农民,领导他们进行反‘三征’的求生存斗争”。各地党组织迅速派出党员和革命工作者深入农村开展反“三征”工作,发动和引导农民建立“农民翻身会”等群众组织,反抗国民党的“三征”暴政。

四达、十锦武工队和农民翻身组一道,经常到各村屯召开群众会,宣传反“三征”的意义,传授反“三征”的策略和办法。群众性的反“三征”斗争迅速发展,大家采用拖、欠、躲、逃的方式,或据理力争,或将乡警拒之门外,软磨硬抗。此外,被征兵的对象纷纷上山或外出躲避,敌人进村连青壮年的面都见不到,根本抓不到壮丁。武工队在各个村屯、凉亭、要道四处张贴传单,警告国民党反动军警人员和土豪劣绅要悬崖勒马,不要与人民为敌。有一次,十锦武工队潘桂达等人用鸡蛋清把两张传单贴在村长梁光豪的大门上,警察无法撕下来,只好把门板锯掉了事,群众纷纷议论“共产党来了”。敌人吓得惶惶不安,纷纷考虑给自己留条“后路”。

四达、十锦一带的革命活动引起了国民党修仁县当局的注意,经常派特务对革命工作者进行跟踪监视。覃纪祯身份暴露后被撤掉了四达小学校长职务,并被悬赏 500 元大洋通缉。警长廖振邦曾带领警察到四达小学、寨南村搜捕覃纪祯。由于武工队安排在四达乡公所的内线和四达小学的教师及时通风报信,敌人每次都扑了个空。敌人两次到十锦新村潘桂佳家中妄想对其进行围捕,都被潘桂佳机智化解。

9 月,桂中区人民解放总队第八大队包围国民党桂平十三专署吴克宽部于象县百丈圩,前后参加此次战斗的游击队和民兵有 1000 多人,战斗历时 19 天。为了支援百丈战斗,四达和十锦武工队共筹集长短枪 10 支、子弹 500 余发,分两次由潘桂达、吴勋、张有安等人送往象县小古院村。张有安把枪送达后还参加了战斗,不幸身负重伤,送回家乡水连村后,因缺医少药伤势严重而不幸牺牲。

9 月下旬,修仁县国民党政府企图扑灭四达、十锦的革命烈火,县长宋永焜、县常备大队长韩志仁派特编中队长黄桂发、廖振邦各带一个中队到十锦、四达“驻剿”,他们收买本地流氓地痞充当密探,侦察监视武工队的行踪。10 月初,覃纪祯和潘桂达去迎接桂中游击区主要负责人廖联原时在石妙村文喻明家休息,被国民党特务发现。桂中游击队撤走后,修仁县警察局抓捕了武工队员文喻明和韦庆武。几天后,敌人又到寨博村抓捕武工队员覃有宽和覃玉斌,虽被武工队员开枪击退,但敌人的气焰十分嚣张,敌我斗争更为复杂激烈。

10月,为了扭转形势,打破敌人的重兵“驻剿”局面,四达武工队决定狠狠地打击敌人一次,刹一刹他们的威风。10 月中旬的一个四达圩日,在十锦“驻剿”的修仁县常备大队特编中队长黄桂发只带一个班长从十锦去四达赶圩。武工队得到情报,决定在黄桂发返回的途中伏击他。当天下午,当黄桂发二人从四达返回走到白合村杉树坳时,埋伏在那里的武工队员一齐开枪,当场击毙了黄桂发。随后贴出《严惩反动分子黄桂发》的布告,警告敌人如不悬崖勒马,将会得到和黄桂发一样的下场。黄桂发之死使敌人产生了巨大的心理震动,各地乡村长惶恐不安,纷纷要求辞职,修仁县县长宋永焜也意识到“现在情况不妙,恐怕轮到我们上山了”。第二天驻十锦的特编中队撤离,第三天驻四达的特编中队和在四达训练的新兵连都赶紧撤走了。国民党四达和十锦的乡村政权陷入瘫痪。

10 月底,修雒榴三边领机和修山区解委会又在寨南村背的六金岭召开会议,与会的有四达、十锦武工队负责人和骨干。会议总结了四达、十锦前段革命活动,认为在解放大军已经解放湖南,即将进军广西的影响下,四达、十锦的形势发展很快。会议作出决定,一要大力发动群众,发展农民翻身组织,扩大革命力量,做好接管国民党地方政权的准备工作;二是摸清地方绅士的枪支,设法收缴过来为我们所用;三是调查地方绅士的 存粮及乡村粮仓的情况,责令三个乡粮库保管人员做好保管,不准转移和失散。当时仅四达乡就筹得粮食 10 多万公斤(包括封存国民党的粮仓),柴草几十万公斤,作好了迎接解放大军的准备。

11 月初,解放广西战役开始,国民党部队节节败退,广西全境解放指日可待。中共桂中地工委在象县鸡德村召开会议,对新形势下的军事斗争、政治活动和组织建设等作出了部署,决定由桂中支队第八团派出挺进队,辅以四达、十锦、一致武工队,迎接解放大军,接管修仁县城。根据鸡德会议的决定,桂中支队第八团抽调了有作战经验又会做群众工作的干部、战士 70 人组成挺进队。为了提高挺进队指战员对形势和任务的认识,加强组织纪律,全体指战员参加了为修仁县四达、十锦、一致等乡农村骨干开办的训练班。15 日晚,挺进队从象县小古院村出发,由四达武工队的覃纪福、梁德玉作向导,趁夜行军到四达乡寨南村,在村边茶山宿营,第二天挺进队进驻寨南村。挺进队领导与修山区解委会主任覃纪祯等研究制定了新区工作计划,确定新区的工作任务是:“依靠与通过地方组织及积极分子,放手发动群众,积极扩大武装,加强基层组织,团结进步力量,伺机消灭敌人,迎接解放大军。”挺进队与四达武工队组成三个武工小组,在四达乡一带活动,广为宣传解放战争形势的迅猛发展,告诉大家翻身解放的日子已经不远了,从而极大地鼓舞了群众的情绪,很快就出现了不少青年自带武器来要求参军,一些开明的上层人士也纷纷表示支持革命。为吸引更多的群众参加革命,挺进队于 18 日在寨南村举办了短训班,招收修仁县的四达、十锦,榴江县的峰村等地的农民积极分子和社会青年 60 多人参加学习,

12 月 7 日,覃纪祯奉命在四达组建地方政权,任修仁县第二支前委员会主任、第二区区长兼武工队长。12 月初,一股国民党溃军从木岗、头社窜到石妙。十锦武工队长潘桂佳得到情报后,决定打一场伏击战。尽管武工队武器装备简陋,但队员们士气高昂,机智勇敢。十锦武工队兵分三路,一路埋伏在石龙村前的梨树林,给敌人迎头痛击;一路埋伏在拉叭山,把敌人拦腰截断;一路埋伏在石庙村背的山头,负责截断敌人的后路。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战斗,俘虏敌军官 2 人、士兵 40 多人,缴获步枪 5 支、电话机 20 多部。  

经过艰苦斗争的四达、十锦人民终于迎来了翻身解放。在修雒榴三边领机和修山区解委会的领导下,接管了国民党乡村政权,成立了四达、十锦乡支前委员会,共筹集粮食和柴草各数十万公斤,保证了过境南下大军的补给,为支援解放全广西的战斗贡献了力量。四达、十锦、一致三支武工队发展到130 多人,有各种枪支百余支。解放后,按照上级指示,武工队改编为县大队或区中队。

同一时期的中渡县境内,活跃着另一支革命武装--中渡武工队。

1949年8月初,在柳庆师范学校读书的中共党员冯果、何柱邦遵照中共柳州市城工委的指示,寻机到以融县为中心的柳北游击根据地参加武装斗争。去融县之前,他们先以度暑假为名到了何柱邦的家乡中渡县城。中渡县是敌人统治力量比较薄弱的地方,冯果、何柱邦积极开展党的地下工作,发展革命力量。他们首先在何的亲友、同学中开展活动,和他们谈时事,讲形势,灌输革命道理,拿进步书刊和革命传单给他们阅读。在不长的时间里,联系发展了何韬、黄立志、潘光慰、周业振等进步青年和教师为革命工作者。9 月中旬,柳北人民解放总队派联络员来接头联系,通知在中渡参加革命的人员到柳北游击根据地学习。以上人员参加了学习。经过 7 天的学习训练,组织上把他们编成柳北人民解放总队二大队武工队中渡武工组,何柱邦任组长。大队交给他们的任务是回中渡县发动群众反“三征”,打通从柳北游击区到平山和中渡的交通线,迎接解放。

回县后,中渡武工组随即选择在靠近柳北游击区的中渡县平山乡黄村、上油一带建立根据地,开展发动群众,组织农民小组,反抗国民党“三征”的工作。

中渡武工组对人员作了详细的分工,他们在黄村把红狮被改制成一面红旗,正式打起了中渡武工组的旗号。中渡武工组抓住国民党疯狂“三征”,农民困苦不堪的现实,向群众宣传反“三征”和解放战争的形势,宣传共产党是为穷人打天下的,要真正实现耕者有其田,就要靠自己起来斗争。

他们把村中青壮年摸底排队,一个个串连发动起来,很快就在10 多个村庄组织起农民小组。 在组织发动农民的基础上,中渡武工组努力扩大武装,一是动员有枪的农户借武器给武工组。如在板料村就从富户梁文那里得到了两支步枪;二是收缴敌乡村政权的枪支,向他们宣告:“广西即将解放,一切反动军警只有向人民靠拢,缴枪投降才有出路。”通过做平山乡乡长兼警备队长周业荣的工作,动员他交出乡公所的武器,站到人民一边,仅此就得了步枪9支、手枪1支,后又收缴了上油和板料两个村公所的10多支枪。10 月下旬,武工组发展到 40 多人,枪支 20 多支。由于人、枪增多,经请示上级批准,将武工组扩编为中渡武工队,何韬任队长、何柱邦任政治服务员。11 月中旬,武工队分成新的武工队和战斗队,仍隶属柳北总队二大队直属武工队领导。黄立志任武工队队长,何韬任战斗队队长,何柱邦为两队总领导人。

为扩大声势,战斗队和武工队成立后,组织附近村屯农民小组成员一道,扛着红旗,全副武装开进平山圩,向赶圩的群众宣传解放战争的形势,还在平山住了一夜,影响很大,群众都传说柳北游击队解放平山来了。随着广西战役形势的变化,柳北人民解放总队决定将中渡武工队、战斗队和柳北总队二大队第五中队第一分队合并成立柳北总队二大队二十六中队。12月初,二十六中队正式成立,中队长侯亮、副中队长何韬、指导员何柱邦,下有 4 个分队,人员 110 多人,全体人员集中到柳北游击根据地的太平整训。12月下旬,二十六中队协助解放军解放了中渡县城。



打印本页 关闭

版权所有:(C) 2016 鹿寨县人民政府 主办:柳州市鹿寨县人民政府 承办:鹿寨县信息化建设中心 网站标识码:4502230046 维护电话:0772-6819789 仅受理网站建设维护相关事宜

地址:鹿寨县创业路2号 政府热线电话:0772-6812345 县政府邮箱:lzxzfbgs@126.com 投稿:lzzfw@126.com

桂ICP备06009684号-1 桂公网安备 45022302000043号 

返回 党史宣传教育专栏 导航
解放战争时期鹿寨县域武工队的建立及其革命活动

发布时间:2023-08-30 10:00 来源:鹿寨县史志办

解放前,鹿寨县境分别归属雒容县、中渡县、榴江县三县及修仁县第二区管辖。解放前夕,三县范围内曾组建过四达武工队、十锦武工队、中渡武工队三支革命武装。三支革命武装在推翻地方国民党政权、迎接解放大军到达、接管地方政权等方面作出历史性贡献。其中四达武工队、十锦武工队的革命活动区域以今四排镇范围为主,两支武工队的关系比较密切;中渡武工队的活动区域则以今中渡镇、平山镇范围为主。

1949 年 2 月,共产党员李明(原名俸新民,1943年秋因身份暴露,从荔浦县杜莫乡化名李明来到十锦乡开展地下工作,曾领导、带动十锦乡的革命活动及抗日斗争,1946年调到象县工作)来到修仁县四达乡,布置覃纪祯(进步青年,时任四达小学校长,四达乡寨南村人,1947年在桂林师范毕业后先后在柳州市、修仁县两地利用教师身份参与革命活动)利用家在本地农村的有利条件,开展发动组织农民的工作。覃纪祯回到村里,告诉农友乡亲,解放军马上就要打过长江,全国很快就要解放,人民的苦日子就要结束了。他动员大家参加农民翻身会。3 月间,四达乡第一个农民翻身小组由覃杰、覃纪英、覃纪福等青年在寨南村建立。为了把四达各村的农民发动起来,覃纪祯等采取点面结合、由近到远和扎根串连的办法,将翻身组发展扩大到四达乡周边村以及附近的十锦乡部分村共19个村庄,甚至在四达乡乡公所所在地四达街也秘密成立了农民翻身小组。到当地解放前夕,四达的农民翻身组织发展到 100 多人,为建立武工队准备了骨干和力量。

4 月,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攻占了国民党首都南京。中共广西省工委根据迅猛发展的革命形势和党中央关于“要趁国民党统治区后方兵力空虚,征兵征粮,民不聊生,群众斗争情绪普遍高涨,民变频起的有利时机,组织农民开展游击战争,变敌后方为前线,以加速其灭亡”的指示及“国统区的党组织,放手发动群众,在敌后开辟第二战场,以配合正面战场粉碎国民党的进攻,解放全中国”的号召,作出“积极准备武装起义,广泛发展游击战争,摧毁反动政权,创建游击根据地,建立新的解放区”决定。不久,中共广西省农村工作委员会委员黄传林到象县,传达上级关于“到处播种,到处生根,建立武工队,从小搞建立大搞的基础”的武装斗争工作方针。7月3日至15日,覃纪祯参加了中共象修雒区领机在象县中平乡中华村举办的干部训练班。根据解放战争发展形势和上级部署,在训练班结束时布置了在各地组织武工队,开展武装斗争的任务。

覃纪祯回到四达后,在农民翻身组中挑选思想觉悟高、政治可靠、斗争积极坚决的青壮年农民成立了四达武工队,覃纪祯任队长,覃杰任副队长。武工队从 7 月下旬成立到 10 月中旬,发展了 30 多人,按村庄分为 6 个武工小组。四达武工队用各种方式筹集武器:一是借用民枪;二是由队员自带;三是收缴国民党乡公所的枪支;四是向地主、富商“借”枪;五是动员开明绅士献枪。通过种种方法,筹集到 30 多支枪支。12月底,四达武工队发展到 60 多人。

象修雒区领机也十分重视十锦乡的革命活动。1949年7月初,李明来到十锦乡,对潘桂佳(十锦乡进步青年,1943年开始跟随李明参与革命活动)的工作情况进行了解后,与潘桂佳一道到象县向领机作汇报,并接受了发动农民、组织武工队的任务。潘桂佳回到十锦后,发动了小学教师和农村进步青年 20 多人,于 7 月中旬成立了十锦武工队,潘桂佳任队长。

1949 年 8 月初,十锦乡的韦庆喜等人到象县古院村找到共产党员黄史山,经党组织同意,黄史山与韦庆喜他们回到了十锦乡,与潘桂佳等人会合,一道发动农民,在十锦乡附近一带村庄建立农民翻身会,之后逐步发展到上平、太平、新村、石龙、马龙、黄山、欧阳、寨博、水连、寨兴等村屯。

1949年9月,国民党桂系军队遭到人民解放军的沉重打击,退守广西。新桂系军阀为了对抗解放军,极力增强军事力量,疯狂进行“三征”(征兵、征粮、征税),各级官员趁机加码,横征暴敛。雒容、中渡、榴江各县实行“一甲一兵一枪,一县组编一个团”,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中共广西省工委根据中共中央指示精神作出决定,要“积极、切实、巧妙地以各种方式组织农民,领导他们进行反‘三征’的求生存斗争”。各地党组织迅速派出党员和革命工作者深入农村开展反“三征”工作,发动和引导农民建立“农民翻身会”等群众组织,反抗国民党的“三征”暴政。

四达、十锦武工队和农民翻身组一道,经常到各村屯召开群众会,宣传反“三征”的意义,传授反“三征”的策略和办法。群众性的反“三征”斗争迅速发展,大家采用拖、欠、躲、逃的方式,或据理力争,或将乡警拒之门外,软磨硬抗。此外,被征兵的对象纷纷上山或外出躲避,敌人进村连青壮年的面都见不到,根本抓不到壮丁。武工队在各个村屯、凉亭、要道四处张贴传单,警告国民党反动军警人员和土豪劣绅要悬崖勒马,不要与人民为敌。有一次,十锦武工队潘桂达等人用鸡蛋清把两张传单贴在村长梁光豪的大门上,警察无法撕下来,只好把门板锯掉了事,群众纷纷议论“共产党来了”。敌人吓得惶惶不安,纷纷考虑给自己留条“后路”。

四达、十锦一带的革命活动引起了国民党修仁县当局的注意,经常派特务对革命工作者进行跟踪监视。覃纪祯身份暴露后被撤掉了四达小学校长职务,并被悬赏 500 元大洋通缉。警长廖振邦曾带领警察到四达小学、寨南村搜捕覃纪祯。由于武工队安排在四达乡公所的内线和四达小学的教师及时通风报信,敌人每次都扑了个空。敌人两次到十锦新村潘桂佳家中妄想对其进行围捕,都被潘桂佳机智化解。

9 月,桂中区人民解放总队第八大队包围国民党桂平十三专署吴克宽部于象县百丈圩,前后参加此次战斗的游击队和民兵有 1000 多人,战斗历时 19 天。为了支援百丈战斗,四达和十锦武工队共筹集长短枪 10 支、子弹 500 余发,分两次由潘桂达、吴勋、张有安等人送往象县小古院村。张有安把枪送达后还参加了战斗,不幸身负重伤,送回家乡水连村后,因缺医少药伤势严重而不幸牺牲。

9 月下旬,修仁县国民党政府企图扑灭四达、十锦的革命烈火,县长宋永焜、县常备大队长韩志仁派特编中队长黄桂发、廖振邦各带一个中队到十锦、四达“驻剿”,他们收买本地流氓地痞充当密探,侦察监视武工队的行踪。10 月初,覃纪祯和潘桂达去迎接桂中游击区主要负责人廖联原时在石妙村文喻明家休息,被国民党特务发现。桂中游击队撤走后,修仁县警察局抓捕了武工队员文喻明和韦庆武。几天后,敌人又到寨博村抓捕武工队员覃有宽和覃玉斌,虽被武工队员开枪击退,但敌人的气焰十分嚣张,敌我斗争更为复杂激烈。

10月,为了扭转形势,打破敌人的重兵“驻剿”局面,四达武工队决定狠狠地打击敌人一次,刹一刹他们的威风。10 月中旬的一个四达圩日,在十锦“驻剿”的修仁县常备大队特编中队长黄桂发只带一个班长从十锦去四达赶圩。武工队得到情报,决定在黄桂发返回的途中伏击他。当天下午,当黄桂发二人从四达返回走到白合村杉树坳时,埋伏在那里的武工队员一齐开枪,当场击毙了黄桂发。随后贴出《严惩反动分子黄桂发》的布告,警告敌人如不悬崖勒马,将会得到和黄桂发一样的下场。黄桂发之死使敌人产生了巨大的心理震动,各地乡村长惶恐不安,纷纷要求辞职,修仁县县长宋永焜也意识到“现在情况不妙,恐怕轮到我们上山了”。第二天驻十锦的特编中队撤离,第三天驻四达的特编中队和在四达训练的新兵连都赶紧撤走了。国民党四达和十锦的乡村政权陷入瘫痪。

10 月底,修雒榴三边领机和修山区解委会又在寨南村背的六金岭召开会议,与会的有四达、十锦武工队负责人和骨干。会议总结了四达、十锦前段革命活动,认为在解放大军已经解放湖南,即将进军广西的影响下,四达、十锦的形势发展很快。会议作出决定,一要大力发动群众,发展农民翻身组织,扩大革命力量,做好接管国民党地方政权的准备工作;二是摸清地方绅士的枪支,设法收缴过来为我们所用;三是调查地方绅士的 存粮及乡村粮仓的情况,责令三个乡粮库保管人员做好保管,不准转移和失散。当时仅四达乡就筹得粮食 10 多万公斤(包括封存国民党的粮仓),柴草几十万公斤,作好了迎接解放大军的准备。

11 月初,解放广西战役开始,国民党部队节节败退,广西全境解放指日可待。中共桂中地工委在象县鸡德村召开会议,对新形势下的军事斗争、政治活动和组织建设等作出了部署,决定由桂中支队第八团派出挺进队,辅以四达、十锦、一致武工队,迎接解放大军,接管修仁县城。根据鸡德会议的决定,桂中支队第八团抽调了有作战经验又会做群众工作的干部、战士 70 人组成挺进队。为了提高挺进队指战员对形势和任务的认识,加强组织纪律,全体指战员参加了为修仁县四达、十锦、一致等乡农村骨干开办的训练班。15 日晚,挺进队从象县小古院村出发,由四达武工队的覃纪福、梁德玉作向导,趁夜行军到四达乡寨南村,在村边茶山宿营,第二天挺进队进驻寨南村。挺进队领导与修山区解委会主任覃纪祯等研究制定了新区工作计划,确定新区的工作任务是:“依靠与通过地方组织及积极分子,放手发动群众,积极扩大武装,加强基层组织,团结进步力量,伺机消灭敌人,迎接解放大军。”挺进队与四达武工队组成三个武工小组,在四达乡一带活动,广为宣传解放战争形势的迅猛发展,告诉大家翻身解放的日子已经不远了,从而极大地鼓舞了群众的情绪,很快就出现了不少青年自带武器来要求参军,一些开明的上层人士也纷纷表示支持革命。为吸引更多的群众参加革命,挺进队于 18 日在寨南村举办了短训班,招收修仁县的四达、十锦,榴江县的峰村等地的农民积极分子和社会青年 60 多人参加学习,

12 月 7 日,覃纪祯奉命在四达组建地方政权,任修仁县第二支前委员会主任、第二区区长兼武工队长。12 月初,一股国民党溃军从木岗、头社窜到石妙。十锦武工队长潘桂佳得到情报后,决定打一场伏击战。尽管武工队武器装备简陋,但队员们士气高昂,机智勇敢。十锦武工队兵分三路,一路埋伏在石龙村前的梨树林,给敌人迎头痛击;一路埋伏在拉叭山,把敌人拦腰截断;一路埋伏在石庙村背的山头,负责截断敌人的后路。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战斗,俘虏敌军官 2 人、士兵 40 多人,缴获步枪 5 支、电话机 20 多部。  

经过艰苦斗争的四达、十锦人民终于迎来了翻身解放。在修雒榴三边领机和修山区解委会的领导下,接管了国民党乡村政权,成立了四达、十锦乡支前委员会,共筹集粮食和柴草各数十万公斤,保证了过境南下大军的补给,为支援解放全广西的战斗贡献了力量。四达、十锦、一致三支武工队发展到130 多人,有各种枪支百余支。解放后,按照上级指示,武工队改编为县大队或区中队。

同一时期的中渡县境内,活跃着另一支革命武装--中渡武工队。

1949年8月初,在柳庆师范学校读书的中共党员冯果、何柱邦遵照中共柳州市城工委的指示,寻机到以融县为中心的柳北游击根据地参加武装斗争。去融县之前,他们先以度暑假为名到了何柱邦的家乡中渡县城。中渡县是敌人统治力量比较薄弱的地方,冯果、何柱邦积极开展党的地下工作,发展革命力量。他们首先在何的亲友、同学中开展活动,和他们谈时事,讲形势,灌输革命道理,拿进步书刊和革命传单给他们阅读。在不长的时间里,联系发展了何韬、黄立志、潘光慰、周业振等进步青年和教师为革命工作者。9 月中旬,柳北人民解放总队派联络员来接头联系,通知在中渡参加革命的人员到柳北游击根据地学习。以上人员参加了学习。经过 7 天的学习训练,组织上把他们编成柳北人民解放总队二大队武工队中渡武工组,何柱邦任组长。大队交给他们的任务是回中渡县发动群众反“三征”,打通从柳北游击区到平山和中渡的交通线,迎接解放。

回县后,中渡武工组随即选择在靠近柳北游击区的中渡县平山乡黄村、上油一带建立根据地,开展发动群众,组织农民小组,反抗国民党“三征”的工作。

中渡武工组对人员作了详细的分工,他们在黄村把红狮被改制成一面红旗,正式打起了中渡武工组的旗号。中渡武工组抓住国民党疯狂“三征”,农民困苦不堪的现实,向群众宣传反“三征”和解放战争的形势,宣传共产党是为穷人打天下的,要真正实现耕者有其田,就要靠自己起来斗争。

他们把村中青壮年摸底排队,一个个串连发动起来,很快就在10 多个村庄组织起农民小组。 在组织发动农民的基础上,中渡武工组努力扩大武装,一是动员有枪的农户借武器给武工组。如在板料村就从富户梁文那里得到了两支步枪;二是收缴敌乡村政权的枪支,向他们宣告:“广西即将解放,一切反动军警只有向人民靠拢,缴枪投降才有出路。”通过做平山乡乡长兼警备队长周业荣的工作,动员他交出乡公所的武器,站到人民一边,仅此就得了步枪9支、手枪1支,后又收缴了上油和板料两个村公所的10多支枪。10 月下旬,武工组发展到 40 多人,枪支 20 多支。由于人、枪增多,经请示上级批准,将武工组扩编为中渡武工队,何韬任队长、何柱邦任政治服务员。11 月中旬,武工队分成新的武工队和战斗队,仍隶属柳北总队二大队直属武工队领导。黄立志任武工队队长,何韬任战斗队队长,何柱邦为两队总领导人。

为扩大声势,战斗队和武工队成立后,组织附近村屯农民小组成员一道,扛着红旗,全副武装开进平山圩,向赶圩的群众宣传解放战争的形势,还在平山住了一夜,影响很大,群众都传说柳北游击队解放平山来了。随着广西战役形势的变化,柳北人民解放总队决定将中渡武工队、战斗队和柳北总队二大队第五中队第一分队合并成立柳北总队二大队二十六中队。12月初,二十六中队正式成立,中队长侯亮、副中队长何韬、指导员何柱邦,下有 4 个分队,人员 110 多人,全体人员集中到柳北游击根据地的太平整训。12月下旬,二十六中队协助解放军解放了中渡县城。



版权所有:(C) 2016 鹿寨县人民政府

地址:鹿寨县创业路2号 政府热线电话:0772-6812345

县政府邮箱:lzxzfbgs126.com 投稿:lzzfw126.com

维护电话:0772-6819789 网站标识码:450223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