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寨县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日期:2010-06-09 09:54
来源:鹿寨县统计局
  • 字体大小:[
  • ]

  

鹿寨县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统  计  公  报

  

鹿寨县人民政府统计局

(二0一0年六月八日)

  2009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异常严峻的形势,在上级党委、政府和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和支持下,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各族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克服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洪灾、旱灾等造成的严重困难,坚持“工业强县”总体发展思路,统筹城乡发展,积极融入柳州“一小时经济圈”,扎实开展“二次创业”,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建设,加快“经济升级城市转型”进程,经济发展总体呈现回升向好、逆势上扬的良好态势,较好地完成了县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民生状况不断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成就,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一、综    合

  据统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30918万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7.36%;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1537元,比上年增长17.00%。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77974万元,增长5.22%;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507010万元,增长23.95%,其中,工业完成增加值452401万元,增长19.63%;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245934万元,增长15.10%。产业结构继续调整优化,三次产业的比重由上年的20.98:51.78:27.23调整为19.12:54.46:26.42。与2008年比较,第一产、第三产业比重分别下降1.86个百分点和2.6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2.6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成为全县经济发展的领头军。

  财政总收入42055万元,下降3.07%,其中:税收收入36192万元,增长0.25%。财政一般预算支出85567万元,增长24.78%。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340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78人。新增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905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职业技能培训563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49‰。

  二、农林牧渔业

  围绕“稳粮桑、扩甘蔗、壮畜牧、促果菜、兴油茶”产业发展思路,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实现农村经济平稳发展。完成农业总产值290364万元,增长5.32%。粮食生产稳定。粮食作物种植面积37231公顷,总产量176159吨。经济作物种植结构继续优化。桑园改扩种333公顷,产鲜茧11400吨;发展地方特色蔬菜种植23333公顷,商品菜总产量420000吨;新种鹿寨蜜橙、蜜桔等优质水果680公顷,水果总产量91731吨;新增甘蔗3173公顷,总面积19740公顷,甘蔗产量1250770吨,进厂原料蔗1140000吨。林业生态建设逐步加强。引进油茶新品种200公顷,完成油茶低改333公顷。养殖业加快发展。新建规模畜禽养殖场103个,寨沙镇九敢、鹿寨镇龙旦等“一村一品”优质畜禽生产基地带动效应明显。黄沙鳖、清水鱼等特色养殖发展迅速。生态养殖取得新突破,生物发酵床建设居全市首位。实现肉类总产量33519吨,水产品总产量7020吨。投入支农资金近2亿元,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除险加固病险水库18座,完成人饮工程20处,维修山塘水坝78处,修建渠道60.5公里;大修江口、导江通乡油路2条20公里,建设长塘—黄冕、寨沙—长田等油路10条;新建沼气池2000座,农村改厕2000座。水利建设成绩突出,荣获全区农田水利建设先进县称号。农机补贴政策惠及群众,发放农机购机补贴1576万元,居全区项目县前列。积极发展农机服务组织,总数达29个,名列全区前茅。扶贫工作成效显著,第二批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被评为自治区优秀等次。农村综合改革不断深化。举全县之力抓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外业勘界134200公顷,登记发证86067公顷,均超额完成自治区下达的年度任务。农村承包土地确权发证工作顺利开展,补发土地承包证6.29万户,超额完成年度任务。新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10个,总数达42个。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黄冕古赏“风景+水果+桑园+漂流”生态旅游、中渡下末“土特产+农家餐馆”乡村旅游等“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发展模式初见成效,黄冕古赏被评为自治区农业生态旅游示范点。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265615万元,比上年增长20.46%,实现工业增加值452401万元,比上年增长19.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013656万元,比上年增长24.69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935111万元,实现利润总额26377万元。重大项目进展顺利,柳化二基地年产20万吨烧碱、20万吨聚氯乙烯,正菱水泥,金利水泥等项目稳步推进。特色园区建设有新进展。热电联产项目通过初可研报告评审,可行性研究报告正在编制;化工循环经济产业园项目完成选址、产业规划和总体规划编制,总体规划初步成果在自治区级专家咨询会上得到充分肯定。

  建筑业完成增加值54609万元,比上年增长77.00%。有资质等级建筑业企业8家,实现建筑业总产值20861万元;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82049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153591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较大规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29905万元,增长94.05%。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452077万元,增长158.18%,更新改造投资662522万元,增长96.35%,房地产投资47743万元,增长42.28%。商品房销售建筑面积256461平方米,增长101.85%。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活跃旺盛,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0333万元,增长20.48%。分城乡看:县城消费品零售额76720万元,增长21.56%,县以下零售额113616万元,增长20.14%。分行业看:批发业零售额26191万元,增长27.43%;零售业零售额136787万元,增长19.56%;住宿餐饮业零售额27277万元,增长18.91%;其他行业零售额78万元,增长2.63%。按经济类型分:国有经济实现零售额515万元,下降29.45%;集体经济实现零售额537万元,下降14.08%;个体经济实现零售额171428万元,增长19.73%;私营经济实现零售额3559万元,增长16.12%;股份制经济实现零售额14294万元,增长37.68%。

  六、交通、邮电、房地产和旅游

  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业稳步发展。全年完成客货运量周转量89150万吨公里,增长41.80%,完成邮电业务总量57840万元,增长16.40%,其中邮政业务量1608万元,增长3.80%,电信业务总量56232万元,增长16.80%。全县公路里程1437公里,其中等级公路1057公里,高速公路85公里。民用汽车拥有量8796辆。

  本地电话年末用户数(含小灵通)达6万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达13万户, 国际互联网用户数1.1万户。

  商品房销售建筑面积256461平方米。其中:住宅销售面积245515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额50157万元,其中:住宅销售额46790万元。

  注重旅游业发展与城镇化建设相结合。旅游业再上新台阶。香桥岩溶国家地质公园基础设施逐步完善,香桥风景区被评定为国家4A级景区。全县接待游客6.82万人次,增长10%。

  七、财政、金融

  财政收入略有下降,地方可用财力增加。受企业效益利润下滑、政策性减免退税及新型税制改革等因素影响,主流税收明显减少,全年财政总收入42055万元,下降3.07%,其中一般预算收入22794万元,增长2.86%。地方财政支出85567万元,增长24.78%,一般公共服务支出8970万元,增长13.24%。优化征管结构,收入质量明显提高,非税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13.94%,下降2.86%。积极向上级反映经济发展和财政运行中的实际困难,全县获得的地方财力性补助大幅增加,地方可用财力66800万元,增加11100万元,增长19.88%。全面完成年初各项预算支出安排,保障了各项事业快速协调发展。

  金融形势保持稳定,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538245万元,同比增长27.61%,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78178万元,同比增长24.63%。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320822万元,同比增长41.47%。短期贷款保持稳步增长,短期贷款余额153625万元,比年初增长19.21%;中长期贷款大幅增长,中长期贷款余额164144万元,比年初增长67.64%;不良率进一步下降,信贷资产质量不断优化。

  八、教育和科学技术

  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素质教育全面推进,加大科技投入,科技事业长足发展。

  新建导江小学、四排二小等5所寄宿制小学;集职业教育、义务教育、特殊教育于一体的教育集中区项目动工建设;职教中心列为全区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全区义务教育学校常规管理现场会在县城召开。2009年现有小学99所,在校学生24582人,专任教师1564人;普通中学16所,在校学生16049人,专任教师1111人;幼儿园54所,在园幼儿11324人。

  推进科技兴县战略,科技工作通过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全年下达科技计划项目22项,支持科技经费413万元。获得国家、自治区、柳州市科技项目6项,争取经费支持531万元。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体工作卓有成效,荣获全国文化先进县称号。基层文体设施逐步完善,成为中国楹联创作基地,成功举办县第七届运动会。至年末,有县级各种艺术表演团体125个,公共图书馆1个,档案馆1个。 有电视台1座,电视转播站11座,调频转播发射台1座,广播电台1座,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95%、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达97%。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积极开展群众文化活动,获得全国文化先进单位称号。全年组织春节文艺晚会、秧歌、腰鼓表演,山歌会、游园灯谜、焰火晚会、文物图片展、书画摄影展以及首届中渡文化旅游节。 文艺宣传上山下乡,专业艺术水平不断提高。实施文化惠农工程,加强“农家书屋”建设。图书管理逐步加强。文物保护工作有成效。文化市场健康发展。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2009年广西青少年各单项锦标赛中共荣获金牌5枚、银牌7枚、铜牌9枚、四至八名17个。其中,射箭项目获金牌2枚,举重项目获金牌2枚,乒乓球项目获金牌1枚,女子篮球获团体第八名;向区体校输送了4名优秀队员进行长训;(举重项目2人、乒乓球项目1人)。

  卫生保健工作不断发展。县、乡、村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妇幼保健院实现整体搬迁,人民医院外科综合住院大楼主体工程竣工,完成2个中心卫生院及15个村级卫生所项目建设。年末卫生机构数344个,卫生机构病床数1199张,卫生技术人员1471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创建活动稳步推进。甲型H1N1流感、艾滋病等重大疾病防控和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处置工作得到加强。计生工作扎实开展。全面完成自治区、市下达的各项任务指标。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成绩突出,通过自治区农村食品安全示范县验收,全年无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

  十、城市建设

  坚持建管并重,着力构建宜居城市。进一步抓好城乡建设规划控制工作。深入贯彻实施《城乡规划法》,坚持以高标准规划为先导,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县城总体规划修编成果已报自治区审批。完成中渡、寨沙、导江、江口4个乡镇集镇的规划初步方案设计。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飞鹿大道改造工程有序推进,县城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县城污水处理厂、县城防洪堤顺利建设。城市公共汽车投放力度加大,全面覆盖新、老城区。绿化、亮化建设成效明显。新增绿地4000平方米,完成建中西路、交通街等路灯安装和老城区路灯维护。城市管理不断加强。深入实施“城乡清洁工程”,国家卫生县城成果得到巩固。创自治区园林城市、南珠杯竞赛活动通过自治区初步评审。

  十一、社会治安

  社会治安环境进一步改善,综治工作扎实推进。集中处理信访突出问题和群体性事件工作机制不断健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进一步完善;政法队伍建设不断加强,荣获全区科技强警示范县称号;严打整治工作成效显著,破获刑事案件782起,命案破案率100%;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常抓不懈,成功调处1990件;打防控体系建设成效居全市前列。

  十二、人民生活、社会保障和人口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856元,比上年增长10.11%,农民人均纯收入4938元,比上年增长8.91%,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5826元,比上年增长6.56%。

  城乡统筹就业、社会保障工作成效显著。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340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78人。新增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905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职业技能培训563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养老、医疗保险等各项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全县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2.32万人,新农合参合率达92.99%。加强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提高供养标准,发放1.3万低保户低保金1618万元,做到应保尽保。

  年末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职工人数17005人,基金收缴率保持在100%以上;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基本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达100%;年末参加失业保险人数14627人。年末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人数29467人。

  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3218人,低保家庭生活和子女就学得到保障。农村五保户供养制度得到落实。

  年末全县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院12个,床位数62张。社会服务设施48个。

  年末全县总户数141900户,总人口488090人,比上年增加2480人。本年度出生6109人,死亡3430人。从民族结构看:壮族251654人、汉族222783人、瑶族9712人、苗族696人、侗族1247人、仫佬族524人、毛南族127人、回族923人、其他民族424人。

  注:1、本公报经济类数据均为上级核定数。

  2、人口数为公安局户籍人口数。


打印本页 关闭

版权所有:(C) 2016 鹿寨县人民政府 主办:柳州市鹿寨县人民政府 承办:鹿寨县信息化建设中心 网站标识码:4502230046 维护电话:0772-6819789 仅受理网站建设维护相关事宜

地址:鹿寨县创业路2号 政府热线电话:0772-6812345 县政府邮箱:lzxzfbgs@126.com 投稿:lzzfw@126.com

桂ICP备06009684号-1 桂公网安备 45022302000043号 

返回 统计公报 导航
鹿寨县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时间:2010-06-09 09:54 来源:鹿寨县统计局

  

鹿寨县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统  计  公  报

  

鹿寨县人民政府统计局

(二0一0年六月八日)

  2009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异常严峻的形势,在上级党委、政府和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和支持下,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各族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克服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洪灾、旱灾等造成的严重困难,坚持“工业强县”总体发展思路,统筹城乡发展,积极融入柳州“一小时经济圈”,扎实开展“二次创业”,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建设,加快“经济升级城市转型”进程,经济发展总体呈现回升向好、逆势上扬的良好态势,较好地完成了县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民生状况不断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成就,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一、综    合

  据统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30918万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7.36%;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1537元,比上年增长17.00%。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77974万元,增长5.22%;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507010万元,增长23.95%,其中,工业完成增加值452401万元,增长19.63%;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245934万元,增长15.10%。产业结构继续调整优化,三次产业的比重由上年的20.98:51.78:27.23调整为19.12:54.46:26.42。与2008年比较,第一产、第三产业比重分别下降1.86个百分点和2.6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2.6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成为全县经济发展的领头军。

  财政总收入42055万元,下降3.07%,其中:税收收入36192万元,增长0.25%。财政一般预算支出85567万元,增长24.78%。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340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78人。新增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905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职业技能培训563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49‰。

  二、农林牧渔业

  围绕“稳粮桑、扩甘蔗、壮畜牧、促果菜、兴油茶”产业发展思路,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实现农村经济平稳发展。完成农业总产值290364万元,增长5.32%。粮食生产稳定。粮食作物种植面积37231公顷,总产量176159吨。经济作物种植结构继续优化。桑园改扩种333公顷,产鲜茧11400吨;发展地方特色蔬菜种植23333公顷,商品菜总产量420000吨;新种鹿寨蜜橙、蜜桔等优质水果680公顷,水果总产量91731吨;新增甘蔗3173公顷,总面积19740公顷,甘蔗产量1250770吨,进厂原料蔗1140000吨。林业生态建设逐步加强。引进油茶新品种200公顷,完成油茶低改333公顷。养殖业加快发展。新建规模畜禽养殖场103个,寨沙镇九敢、鹿寨镇龙旦等“一村一品”优质畜禽生产基地带动效应明显。黄沙鳖、清水鱼等特色养殖发展迅速。生态养殖取得新突破,生物发酵床建设居全市首位。实现肉类总产量33519吨,水产品总产量7020吨。投入支农资金近2亿元,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除险加固病险水库18座,完成人饮工程20处,维修山塘水坝78处,修建渠道60.5公里;大修江口、导江通乡油路2条20公里,建设长塘—黄冕、寨沙—长田等油路10条;新建沼气池2000座,农村改厕2000座。水利建设成绩突出,荣获全区农田水利建设先进县称号。农机补贴政策惠及群众,发放农机购机补贴1576万元,居全区项目县前列。积极发展农机服务组织,总数达29个,名列全区前茅。扶贫工作成效显著,第二批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被评为自治区优秀等次。农村综合改革不断深化。举全县之力抓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外业勘界134200公顷,登记发证86067公顷,均超额完成自治区下达的年度任务。农村承包土地确权发证工作顺利开展,补发土地承包证6.29万户,超额完成年度任务。新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10个,总数达42个。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黄冕古赏“风景+水果+桑园+漂流”生态旅游、中渡下末“土特产+农家餐馆”乡村旅游等“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发展模式初见成效,黄冕古赏被评为自治区农业生态旅游示范点。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265615万元,比上年增长20.46%,实现工业增加值452401万元,比上年增长19.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013656万元,比上年增长24.69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935111万元,实现利润总额26377万元。重大项目进展顺利,柳化二基地年产20万吨烧碱、20万吨聚氯乙烯,正菱水泥,金利水泥等项目稳步推进。特色园区建设有新进展。热电联产项目通过初可研报告评审,可行性研究报告正在编制;化工循环经济产业园项目完成选址、产业规划和总体规划编制,总体规划初步成果在自治区级专家咨询会上得到充分肯定。

  建筑业完成增加值54609万元,比上年增长77.00%。有资质等级建筑业企业8家,实现建筑业总产值20861万元;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82049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153591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较大规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29905万元,增长94.05%。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452077万元,增长158.18%,更新改造投资662522万元,增长96.35%,房地产投资47743万元,增长42.28%。商品房销售建筑面积256461平方米,增长101.85%。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活跃旺盛,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0333万元,增长20.48%。分城乡看:县城消费品零售额76720万元,增长21.56%,县以下零售额113616万元,增长20.14%。分行业看:批发业零售额26191万元,增长27.43%;零售业零售额136787万元,增长19.56%;住宿餐饮业零售额27277万元,增长18.91%;其他行业零售额78万元,增长2.63%。按经济类型分:国有经济实现零售额515万元,下降29.45%;集体经济实现零售额537万元,下降14.08%;个体经济实现零售额171428万元,增长19.73%;私营经济实现零售额3559万元,增长16.12%;股份制经济实现零售额14294万元,增长37.68%。

  六、交通、邮电、房地产和旅游

  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业稳步发展。全年完成客货运量周转量89150万吨公里,增长41.80%,完成邮电业务总量57840万元,增长16.40%,其中邮政业务量1608万元,增长3.80%,电信业务总量56232万元,增长16.80%。全县公路里程1437公里,其中等级公路1057公里,高速公路85公里。民用汽车拥有量8796辆。

  本地电话年末用户数(含小灵通)达6万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达13万户, 国际互联网用户数1.1万户。

  商品房销售建筑面积256461平方米。其中:住宅销售面积245515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额50157万元,其中:住宅销售额46790万元。

  注重旅游业发展与城镇化建设相结合。旅游业再上新台阶。香桥岩溶国家地质公园基础设施逐步完善,香桥风景区被评定为国家4A级景区。全县接待游客6.82万人次,增长10%。

  七、财政、金融

  财政收入略有下降,地方可用财力增加。受企业效益利润下滑、政策性减免退税及新型税制改革等因素影响,主流税收明显减少,全年财政总收入42055万元,下降3.07%,其中一般预算收入22794万元,增长2.86%。地方财政支出85567万元,增长24.78%,一般公共服务支出8970万元,增长13.24%。优化征管结构,收入质量明显提高,非税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13.94%,下降2.86%。积极向上级反映经济发展和财政运行中的实际困难,全县获得的地方财力性补助大幅增加,地方可用财力66800万元,增加11100万元,增长19.88%。全面完成年初各项预算支出安排,保障了各项事业快速协调发展。

  金融形势保持稳定,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538245万元,同比增长27.61%,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78178万元,同比增长24.63%。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320822万元,同比增长41.47%。短期贷款保持稳步增长,短期贷款余额153625万元,比年初增长19.21%;中长期贷款大幅增长,中长期贷款余额164144万元,比年初增长67.64%;不良率进一步下降,信贷资产质量不断优化。

  八、教育和科学技术

  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素质教育全面推进,加大科技投入,科技事业长足发展。

  新建导江小学、四排二小等5所寄宿制小学;集职业教育、义务教育、特殊教育于一体的教育集中区项目动工建设;职教中心列为全区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全区义务教育学校常规管理现场会在县城召开。2009年现有小学99所,在校学生24582人,专任教师1564人;普通中学16所,在校学生16049人,专任教师1111人;幼儿园54所,在园幼儿11324人。

  推进科技兴县战略,科技工作通过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全年下达科技计划项目22项,支持科技经费413万元。获得国家、自治区、柳州市科技项目6项,争取经费支持531万元。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体工作卓有成效,荣获全国文化先进县称号。基层文体设施逐步完善,成为中国楹联创作基地,成功举办县第七届运动会。至年末,有县级各种艺术表演团体125个,公共图书馆1个,档案馆1个。 有电视台1座,电视转播站11座,调频转播发射台1座,广播电台1座,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95%、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达97%。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积极开展群众文化活动,获得全国文化先进单位称号。全年组织春节文艺晚会、秧歌、腰鼓表演,山歌会、游园灯谜、焰火晚会、文物图片展、书画摄影展以及首届中渡文化旅游节。 文艺宣传上山下乡,专业艺术水平不断提高。实施文化惠农工程,加强“农家书屋”建设。图书管理逐步加强。文物保护工作有成效。文化市场健康发展。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2009年广西青少年各单项锦标赛中共荣获金牌5枚、银牌7枚、铜牌9枚、四至八名17个。其中,射箭项目获金牌2枚,举重项目获金牌2枚,乒乓球项目获金牌1枚,女子篮球获团体第八名;向区体校输送了4名优秀队员进行长训;(举重项目2人、乒乓球项目1人)。

  卫生保健工作不断发展。县、乡、村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妇幼保健院实现整体搬迁,人民医院外科综合住院大楼主体工程竣工,完成2个中心卫生院及15个村级卫生所项目建设。年末卫生机构数344个,卫生机构病床数1199张,卫生技术人员1471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创建活动稳步推进。甲型H1N1流感、艾滋病等重大疾病防控和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处置工作得到加强。计生工作扎实开展。全面完成自治区、市下达的各项任务指标。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成绩突出,通过自治区农村食品安全示范县验收,全年无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

  十、城市建设

  坚持建管并重,着力构建宜居城市。进一步抓好城乡建设规划控制工作。深入贯彻实施《城乡规划法》,坚持以高标准规划为先导,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县城总体规划修编成果已报自治区审批。完成中渡、寨沙、导江、江口4个乡镇集镇的规划初步方案设计。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飞鹿大道改造工程有序推进,县城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县城污水处理厂、县城防洪堤顺利建设。城市公共汽车投放力度加大,全面覆盖新、老城区。绿化、亮化建设成效明显。新增绿地4000平方米,完成建中西路、交通街等路灯安装和老城区路灯维护。城市管理不断加强。深入实施“城乡清洁工程”,国家卫生县城成果得到巩固。创自治区园林城市、南珠杯竞赛活动通过自治区初步评审。

  十一、社会治安

  社会治安环境进一步改善,综治工作扎实推进。集中处理信访突出问题和群体性事件工作机制不断健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进一步完善;政法队伍建设不断加强,荣获全区科技强警示范县称号;严打整治工作成效显著,破获刑事案件782起,命案破案率100%;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常抓不懈,成功调处1990件;打防控体系建设成效居全市前列。

  十二、人民生活、社会保障和人口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856元,比上年增长10.11%,农民人均纯收入4938元,比上年增长8.91%,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5826元,比上年增长6.56%。

  城乡统筹就业、社会保障工作成效显著。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340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78人。新增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905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职业技能培训563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养老、医疗保险等各项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全县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2.32万人,新农合参合率达92.99%。加强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提高供养标准,发放1.3万低保户低保金1618万元,做到应保尽保。

  年末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职工人数17005人,基金收缴率保持在100%以上;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基本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达100%;年末参加失业保险人数14627人。年末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人数29467人。

  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3218人,低保家庭生活和子女就学得到保障。农村五保户供养制度得到落实。

  年末全县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院12个,床位数62张。社会服务设施48个。

  年末全县总户数141900户,总人口488090人,比上年增加2480人。本年度出生6109人,死亡3430人。从民族结构看:壮族251654人、汉族222783人、瑶族9712人、苗族696人、侗族1247人、仫佬族524人、毛南族127人、回族923人、其他民族424人。

  注:1、本公报经济类数据均为上级核定数。

  2、人口数为公安局户籍人口数。


版权所有:(C) 2016 鹿寨县人民政府

地址:鹿寨县创业路2号 政府热线电话:0772-6812345

县政府邮箱:lzxzfbgs126.com 投稿:lzzfw126.com

维护电话:0772-6819789 网站标识码:450223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