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鹿寨县大中小学校(幼儿园)劳动 教育质量评价体系》(试行)的通知
各乡(镇)中心校、县直各学校:
为进一步推进我县大中小学校(幼儿园)劳动教育的有效实施,我局制定了《鹿寨县大中小学校(幼儿园)劳动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现印发给各学校,请遵照执行。
附件:鹿寨县大中小学校(幼儿园)劳动教育质量评价体系(试行)
鹿寨县教育局
2022年4月25日
附件:
鹿寨县大中小学校(幼儿园)劳动教育质量
评 价 体 系
(试行)
根据《鹿寨县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幼儿园劳动教育的实施方案》精神,全面落实劳动教育“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综合育人功能和价值,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为树立典型,以点带面,特制订本体系。
一、评价目的
客观反映我县各学段学校劳动教育状况、学生劳动素养发展水平,深入分析影响学校劳动教育的相关因素,为改进学校劳动教育教学提供参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劳动价值观、形成良好劳动习惯,提高创造性劳动能力;把劳动教育评价指标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纠正以升学率和分数作为评价学校和学生唯一标准的做法,促进鹿寨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纵深发展,教育质量水平不断提升。
二、评价原则
(一)立德树人、全面发展。把握育人导向,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知行合一,发挥劳动育人功能,着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二)强化过程、多元评价。关注学生成长过程,全面客观记录学生课内外劳动过程和结果,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评价内容多维度,评价方式、参与主体多元。
(三)科学规范、智慧评价。遵循教育评价的基本要求,
严格规范评价方法程序,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推进互联网+劳动教育评价融合创新,促进评价大数据应用、智能化管理、常态化实施,确保评价结果客观精准。
(四)强化应用、以评促学。将劳动教育指标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体系,注重评价结果的科学应用,充分发挥评价的引导、诊断、改进与激励等功能,将学校劳动教育结果纳入绩效考核,促进劳动教育目标有效达成。
三、评价体系
(一)课程设置
1.必修课开设。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每周不少于1课时,优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构。
2.研学活动设置。充分利用周边的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利用相关劳动实践基地在研学中开展主题式劳动教育。
3.劳动周设立。科学设立学年劳动周,可在学年内或寒暑假自主安排,小学低中年级以校园劳动为主,小学高年级、中学、职业院校可适当走向社会、参与集中劳动。
4.学科融合。结合实际加强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开发,注重发挥校园文化等隐性课程劳动教育功能。
(二)教学实施
1.教学内容。幼儿园要注重劳动意识启蒙,鼓励并指导幼儿尝试生活自理,讲究个人卫生,懂得尊重他人劳动、珍惜劳动成果。小学低年级注重劳动意识启蒙,学会生活自理,感知劳动乐趣,爱惜劳动成果,懂得人人都要劳动的道理,从小树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识。小学中高年级注重卫生、劳动习惯养成,让学生做好个人清洁卫生、主动分担家务、适当参加校内外公益劳动,学会与他人合作劳动,体会到劳动光荣,尊重普通劳动者,初步养成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态度。初中要注重增加劳动知识、技能,加强家政学习,开展社会服务,适当参与校外体验式生产劳动,使学生初步养成认真负责、吃苦耐劳的劳动品质和职业意识。普通高中注重丰富职业体验,开展服务性劳动、参加生产劳动,使学生熟练掌握一定劳动技能,理解劳动创造价值,具有劳动自主意识和主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情怀。职业院校重点结合专业特点,增强学生职业荣誉感和责任感,提高职业劳动技能水平,培育积极向上的劳动精神和认真负责的劳动态度。
2.教学形式。根据学生身体发育情况,科学设计课内外劳动项目,采取灵活多样形式,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坚持学生值日制度,组织学生参加校园劳动,将校外劳动纳入学校的教育工作计划,积极开展校外劳动实践活动和社会志愿服务。密切家校合作,注重家务劳动,安排适量的劳动家庭作业。
3.教学资源。完善学校建设标准,学校逐步建好配齐劳动实践教室与综合实践基地、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等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配置相应设备和所需耗材,满足劳动教育需要。
教学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制定评价标准,建立激励机制和公示、审核制度。
4.教学评价。把劳动素养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情况的重要内容,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和毕业依据,作为高一级学校录取的重要参考或依据。
(三)保障机制
1.制度保障。切实承担劳动教育主体责任,制定劳动教育方案,明确实施机构和人员。根据需要编写劳动实践指导手册,明确教学目标、活动设计、考核评价、安全保护等劳动教育要求。加强宣传引导,营造全社会关心和支持劳动教育的良好氛围。
2.师资保障。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配备必要的专任教师;加强劳动教育教师专业培训,组织经常性教研活动,促进劳动教育教师专业化;建立健全劳动教育教师工作考核体系,分类完善评价标准。
3.经费投入。学校按照规定科学统筹安排公用经费等资金开展劳动教育,建立学校劳动教育器材、耗材补充机制,吸引社会力量提供劳动教育服务。
4.安全保障。加强劳动安全教育,强化劳动风险意识,建立健全安全教育与管理并重的劳动安全保障体系。制定操作规范,强化岗位管理,制定风险防控预案,完善与事故处理机制。
(四)学生劳动素养
1.劳动观念。具有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品德和吃苦耐劳精神,树立依靠辛勤劳动创造美好未来的观念。尊重普通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
2.劳动知识与技能。正确掌握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相关知识及技能,在实际劳动中提高动手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劳动习惯。具有自觉、主动劳动的习惯,小学生日常生活自理,主动分担家务,中学生养成热爱劳动、主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习惯。
4.劳动实践。积极参加校内劳动,参与校园卫生保洁和绿化美化;参与劳动有关的兴趣小组、社团、俱乐部活动,进行手工制作、电器维修、班务整理、室内装饰、勤工俭学等实践活动;参与以劳动教育为主题的班团队会、手工劳技展演。积极参加校外劳动,参与一定时间的农业生产、工业体验、商业和服务业实习等劳动实践;结合研学旅行、团日队日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参与学工学农、公益劳动、志愿服务及适当的农业生产劳动。参加家务劳动。参与孝亲、敬老、爱幼等方面的劳动;参与洗碗、洗衣、扫地、整理等力所能及的家务。
四、结果运用
(一)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认真落实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相关要求,将劳动教育课程开展情况、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及时指导学生记录、遴选综合实践活动、劳动教育经历及主要表现,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成长档案。
(二)开展系列劳动教育评比活动。各学校要对劳动教育开展和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情况及时进行总结交流,做好劳动教育成果的积累。每学期定期开展“劳动教育成果展示”“劳动技能大比拼”系列活动,对学生劳动技能、综合运用等情况进行考评,对优秀学生进行表彰奖励。
(三)树立典型,打造品牌。县教育局将学校劳动教育开展情况和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情况纳入学校年终考核重点工作范畴,对其进行及时跟踪督导,总结经验,激励先进,打造鹿寨劳动教育品牌。对学校在课程建设、课程开发、经费投入、劳动教育基地建设等情况进行考核,根据考核结果,每年评选“劳动教育示范校”“劳动教育示范基地”等先进集体;根据教师劳动教育工作手册编写、课题研究、课程实施、教学效果等情况,每年开展县级“劳动教育优秀教师”评选,在教师节予以授牌表彰。对支持学校劳动教育工作的企业和家庭鼓励和表彰,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宣传报道,总结劳动教育典型事例,通过媒体宣传、正面报道,形成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劳动教育社会氛围。
鹿寨县大中小学校(幼儿园)劳动教育评价指标
一级指标 | 二级指标 | 评价要点 | |
一、课程设置 | 必修课开设 | 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每周不少于1课时,优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构。 | |
研学活动设置 | 充分利用周边的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利用相关劳动实践基地在研学中开展主题式劳动教育。 | ||
劳动周设立 | 科学设立学年劳动周,可在学年内或寒暑假自主安排,小学低中年级以校园劳动为主,小学高年级和中学可适当走向社会、参与集中劳动。 | ||
学科融合 | 1.将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养育、体育相融合,探索劳动教育新方法。 2.结合实际加强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开发,注重发挥校园文化等隐性课程劳动教育功能。 | ||
二、教学实施 | 教学内容 | 1.幼儿园要注重劳动意识启蒙,鼓励并指导幼儿尝试生活自理,讲究个人卫生,懂得尊重他人劳动、珍惜劳动成果。 2.小学低年级注重劳动意识启蒙,学会生活自理,感知劳动乐趣,爱惜劳动成果,懂得人人都要劳动的道理,从小树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识。小学中高年级注重卫生、劳动习惯养成,让学生做好个人清洁卫生、主动分担家务、适当参加校内外公益劳动,学会与他人合作劳动,体会到劳动光荣,尊重普通劳动者,初步养成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态度。 3.初中要注重增加劳动知识、技能,加强家政学习,开展社会服务,适当参与校外体验式生产劳动,使学生初步养成认真负责、吃苦耐劳的劳动品质和职业意识。 普通高中注重丰富职业体验,开展服务性劳动、参加生产劳动,使学生熟练掌握一定劳动技能,理解劳动创造价值,具有劳动自主意识和主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情怀。 4.职业院校重点结合专业特点,增强学生职业荣誉感和责任感,提高职业劳动技能水平,培育积极向上的劳动精神和认真负责的劳动态度。 | |
教学形式 | 1.根据学生身体发育情况,科学设计课内外劳动项目,采取灵活多样形式,集中与分散相结合。 2.坚持学生值日制度,组织学生参加校园劳动,将校外劳动纳入学校教育工作计划,积极开展校外劳动实践活动和社会志愿服务。 3.密切家校合作,注重家务劳动,安排适量的劳动家庭作业。 | ||
教学资源 | 完善学校建设标准,学校逐步建好配齐劳动实践教室或综合实践基地、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等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配置相应设备和所需耗材,满足劳动教育需要。 | ||
教学评价 | 1.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制定评价标准,建立激励机制和公示、审核制度。 2.把劳动素养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情况的重要内容,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和毕业依据,作为高一级学校录取的重要参考或依据。 | ||
三、保障机制 | 制度保障 | 1.切实承担劳动教育主体责任,制定劳动教育方案,明确实施机构和人员。 2.根据需要编写劳动实践指导手册,明确教学目标、活动设计、考核评价、安全保护等劳动教育要求。 3.加强宣传引导,营造全社会关心和支持劳动教育的良好氛围。 | |
师资保障 | 1.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配备必要的专任教师。 2.加强劳动教育教师专业培训,组织经常性教研活动,促进劳动教育教师专业化。 3.建立健全劳动教育教师工作考核体系,分类完善评价标准。 | ||
经费投入 | 学校按照规定科学统筹安排公用经费等资金开展劳动教育,建立学校劳动教育器材、耗材补充机制,吸引社会力量提供劳动教育服务。 | ||
安全保障 | 1.加强劳动安全教育,强化劳动风险意识,建立健全安全教育与管理并重的劳动安全保障体系。 2.制定操作规范,强化岗位管理,制定风险防控预案,完善与事故处理机制。 | ||
四、学生劳动素养 | 劳动观念 | 具有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品德和吃苦耐劳精神,树立依靠辛勤劳动创造美好未来的观念。尊重普通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 | |
劳动知识与技能 | 正确掌握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相关知识及技能,在实际劳动中提高动手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 ||
劳动习惯 | 具有自觉、主动劳动的习惯,小学生日常生活自理,主动分担家务,中学生、中高职学生要养成热爱劳动、主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习惯。 | ||
劳动实践 | 1.参加校内劳动。参与校园卫生保洁和绿化美化;参与劳动有关的兴趣小组、社团、俱乐部活动,进行手工制作、电器维修、班务整理、室内装饰、勤工俭学等实践活动;参与以劳动教育为主题的班团队会、手工劳技展演。 2.参加校外劳动。参与一定时间的农业生产、工业体验、商业和服务业实习等劳动实践;结合研学旅行、团日队日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参与学工学农、公益劳动、志愿服务及适当的农业生产劳动。 3.参加家务劳动。参与孝亲、敬老、爱幼等方面的劳动;参与洗碗、洗衣、扫地、整理等力所能及的家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