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鸿英家世纪略

发布日期:2015-07-15 17:35
来源:鹿寨县政协文史委
  • 字体大小:[
  • ]

沈鸿英家世纪略

  • 沈光明

   沈鸿英,祖籍广东省肇庆府恩平县晾伞村。是当地“客藉”大户。 清朝同治五年(公元1864年),恩平沈氏与当地“土著”械斗失败,其幸存者亡命广西,散居于柳城、雒容、贺县等地。 沈鸿英的父亲沈锡芳与其胞弟锡贵,居于柳城县桥立村。同治九年(1870年),沈鸿英诞生于桥立。“三朝”时,其父为之取名“阿英”。稍长,即按恩平沈氏族谱之“世系歌”,即“帝君锡安康,基培世泽长”取名“泰安”。 恩平沈氏亡命广西之另两支,其中的沈帝和、沈君楠(笔者曾祖父)叔侄,先投靠雒容马步村沈氏,后得马步沈氏赠宅基地,遂立宗祠造屋建村聚族而居。此村名木良福田村,即今之老木良村也;另一支,则居于贺县公会之桥巩村。 沈鸿英少时,家境贫寒。他的父母上无片瓦,下无寸土,长年累月辗转于柳城、桥立、东泉、大浦、雒容、洛埠之间,当“佃户”,打长工短工,做“挑脚”,挑“货郎担”游村走户以维持生活。光绪九年,即沈鸿英10岁时,他的父亲在贫病交迫中死于桥立,葬于桥立。 沈鸿英的父亲去世后,母弱子少,其生活日愈艰难。因此,他的母亲就让其兄长国安(又名鸿辉)去石灰窑干小工,还把他送到雒容木良村给“族太”沈帝苓放牛。半年之后,沈鸿英又回了桥立。不久他的母亲和叔父锡贵为免于奔波流离、寄人篱下之苦,把家搬到了雒容县的葫芦村,并造屋定居。此后他的胞兄、叔父、婶娘、堂弟仁安,皆因积劳成疾,先后在葫芦村病故。1918年,沈鸿英在广东任琼崖镇守使时,曾差人回雒容、柳城修理其父兄之坟墓;并将其叔、婶、堂弟之遗骨,由葫芦村迁葬于木良村村背。至今其合葬之墓尚在。其碑文曰:“叔考讳锡贵沈公妣陈氏男仁安同墓  孙三盛永记  民国戍午年十年十五日  堂侄鸿英立”。 沈鸿英少时,由于家境贫寒,常随家人辗转流离。因此“见多识广”,并养成了胆大过人,敢于临风经雨的性格,还结交了不少如韩彩凤、何才杰、李大民等等少年伙伴。及至年龄稍长,为了生活,又常来往于柳城、上雷、东泉、大浦、桥立、洛埠、沙塘、罗城龙岸等地打工,历尽艰辛。因此,青年时期的沈鸿英在“革命”思潮的影响下,终于“大胆妄为”,聚众夺枪,拉队上山投靠了陆亚发、覃志发,并很快当上了“游勇”的小头目。1911年,沈鸿英、李天民、韩彩凤、何才杰(沈之妻弟)等接受了柳州同盟会员许仲仙、莫显成之招安,终于率“匪”百余名,投靠刘古香,由此,开始了沈鸿英的“军阀”生涯。 沈鸿英有同胞兄弟姐妹四人,鸿英居次。兄名国安(又名鸿辉),1910年在葫芦村病故,葬于洛埠蚂蝗桥,至今其墓尚在,惟墓碑、墓饰毁于“文革”。国安生一子,乳名阿照,娶雒容城西周行之之女为妻,生一子,名耀宗,今在香港。鸿英有胞妹二人。一名春妹,嫁广东人唐氏,生一子一女。子名唐定珍,沈鸿英将其名改为沈三盛,过继在其堂弟沈仁安名下,以承祀已无嗣的叔父锡贵香烟。春妹夫妇,长年住在沈鸿英于木良村建造的一幢七间两座两回廊的“谷厂”,以经管沈鸿英在木良的田产,直至病故。至今其墓仍在“田厂”背后,由沈三盛后人祭祀。另一胞妹(佚名)嫁在柳城东泉,妹夫姓方,平南人氏,生一子一女。子名方天德。1926年,鸿英兵败逃港时,方天德、沈三盛(唐定珍)和他的养子沈继贵(沈鸿英三姨太谢氏内侄)三人均随其行。后因三人在港又赌又嫖、花天酒地而为沈鸿英所不容,遂逐之。此后,方天德、沈继贵二人回转木良,在“田厂”居住;沈三盛则往柳州投靠其唐姓本家唐纵,直至解放后方回木良村。 沈鸿英有九个妻妾、十个儿子、五个女儿。其发妻姓何,雒容石贵村人。其子长名荣光、次名荣亮、三名荣明。荣亮娶雒容桐木村郑氏女为妻。沈鸿英一家出寓香港后,其妻何氏、次媳郑氏、侄儿阿照夫妇等,曾多次回过雒容木良村。沈鸿英之女,排淑字辈,长名淑兰、次名淑琼。淑琼嫁给其部师长邓瑞珍之子邓龙勝为妻。 沈鸿英的母亲,1918年在雒容县城“沈公馆”病故。其丧事十分排场。停柩月余,凡在灵前烧香者,不论士农工商,也不论亲疏贵贱,均由公馆供膳。至今雒容仍有“雒容城里吊亡灵,整月户户无炊烟”的传说。沈鸿英的母亲,故后葬于雒容城北郊之泥桥村。坟为泥冢,条石围栏,片石拜台,墓两旁列石人、石狮、石马等等。1931年,其墓被盗,之后移葬于雒容北门文昌阁。至今坟仍在,由沈三盛、沈继贵之后人祭扫。 沈鸿英1911年投刘香古,1913年投陆荣廷。从此时起,雒容、贺县等近支宗室子弟,能从军者大多投奔了他。其中贺县桥巩村有沈健飞、沈鸿飞、沈辅廷、沈廷秀、沈国治、沈耀光等;雒容木良村有沈锡珖(又名载之)、沈锡润(又名润琨。沈军败后,润琨被李白委为中渡县长)、沈恩辅、沈靖安等。在这些兄弟子侄中,武职者,多为中、下级军官,即旅、团、营长;文职者,最高职为总司令部军需主任。 沈鸿英,生于柳城桥立村,而沈却自称为“雒容木良村人氏”。据雒容木良沈氏族老说,沈鸿英说他是木良村人,其原因可能是:一、木良村沈氏,乃其五服内宗亲;二、木良村乃恩平沈氏在广西所建的唯一“聚族而居”的村落;三、木良村建有“沈氏祠堂”,四时可祭祖先;四、恩平祖宗遗骨已由木良沈氏子孙迁葬于木良村背和泵水村;五、雒容沈公馆建成后,其母亲长居于雒容。等等。因此,沈鸿英以木良村为其“返祖归宗”之地,而自称为木良人氏。 沈鸿英“发迹”后,曾在雒容、柳城、贺县三地建造公馆,这与三地之沈氏皆恩平沈氏之嫡裔有关。三座公馆中,以雒容之公馆最宽广、最堂皇。由此亦可看出,在雒容、柳城、贺县的三支沈氏近亲中,沈鸿英是以雒容木良的近亲为“轴”的。沈鸿英败亡香港后,其亲眷仍常与木良来往,亦可证明。1938年,沈鸿英在港病故,木良沈氏锡璋(笔者祖父),也曾收到其家人由港发来之讣告。沈鸿英自认为木良村人,其源可能本此。


打印本页 关闭

版权所有:(C) 2016 鹿寨县人民政府 主办:柳州市鹿寨县人民政府 承办:鹿寨县信息化建设中心 网站标识码:4502230046 维护电话:0772-6819789 仅受理网站建设维护相关事宜

地址:鹿寨县创业路2号 政府热线电话:0772-6812345 县政府邮箱:lzxzfbgs@126.com 投稿:lzzfw@126.com

桂ICP备06009684号-1 桂公网安备 45022302000043号 

返回 风情鹿寨 导航
沈鸿英家世纪略

发布时间:2015-07-15 17:35 来源:鹿寨县政协文史委

沈鸿英家世纪略

  • 沈光明

   沈鸿英,祖籍广东省肇庆府恩平县晾伞村。是当地“客藉”大户。 清朝同治五年(公元1864年),恩平沈氏与当地“土著”械斗失败,其幸存者亡命广西,散居于柳城、雒容、贺县等地。 沈鸿英的父亲沈锡芳与其胞弟锡贵,居于柳城县桥立村。同治九年(1870年),沈鸿英诞生于桥立。“三朝”时,其父为之取名“阿英”。稍长,即按恩平沈氏族谱之“世系歌”,即“帝君锡安康,基培世泽长”取名“泰安”。 恩平沈氏亡命广西之另两支,其中的沈帝和、沈君楠(笔者曾祖父)叔侄,先投靠雒容马步村沈氏,后得马步沈氏赠宅基地,遂立宗祠造屋建村聚族而居。此村名木良福田村,即今之老木良村也;另一支,则居于贺县公会之桥巩村。 沈鸿英少时,家境贫寒。他的父母上无片瓦,下无寸土,长年累月辗转于柳城、桥立、东泉、大浦、雒容、洛埠之间,当“佃户”,打长工短工,做“挑脚”,挑“货郎担”游村走户以维持生活。光绪九年,即沈鸿英10岁时,他的父亲在贫病交迫中死于桥立,葬于桥立。 沈鸿英的父亲去世后,母弱子少,其生活日愈艰难。因此,他的母亲就让其兄长国安(又名鸿辉)去石灰窑干小工,还把他送到雒容木良村给“族太”沈帝苓放牛。半年之后,沈鸿英又回了桥立。不久他的母亲和叔父锡贵为免于奔波流离、寄人篱下之苦,把家搬到了雒容县的葫芦村,并造屋定居。此后他的胞兄、叔父、婶娘、堂弟仁安,皆因积劳成疾,先后在葫芦村病故。1918年,沈鸿英在广东任琼崖镇守使时,曾差人回雒容、柳城修理其父兄之坟墓;并将其叔、婶、堂弟之遗骨,由葫芦村迁葬于木良村村背。至今其合葬之墓尚在。其碑文曰:“叔考讳锡贵沈公妣陈氏男仁安同墓  孙三盛永记  民国戍午年十年十五日  堂侄鸿英立”。 沈鸿英少时,由于家境贫寒,常随家人辗转流离。因此“见多识广”,并养成了胆大过人,敢于临风经雨的性格,还结交了不少如韩彩凤、何才杰、李大民等等少年伙伴。及至年龄稍长,为了生活,又常来往于柳城、上雷、东泉、大浦、桥立、洛埠、沙塘、罗城龙岸等地打工,历尽艰辛。因此,青年时期的沈鸿英在“革命”思潮的影响下,终于“大胆妄为”,聚众夺枪,拉队上山投靠了陆亚发、覃志发,并很快当上了“游勇”的小头目。1911年,沈鸿英、李天民、韩彩凤、何才杰(沈之妻弟)等接受了柳州同盟会员许仲仙、莫显成之招安,终于率“匪”百余名,投靠刘古香,由此,开始了沈鸿英的“军阀”生涯。 沈鸿英有同胞兄弟姐妹四人,鸿英居次。兄名国安(又名鸿辉),1910年在葫芦村病故,葬于洛埠蚂蝗桥,至今其墓尚在,惟墓碑、墓饰毁于“文革”。国安生一子,乳名阿照,娶雒容城西周行之之女为妻,生一子,名耀宗,今在香港。鸿英有胞妹二人。一名春妹,嫁广东人唐氏,生一子一女。子名唐定珍,沈鸿英将其名改为沈三盛,过继在其堂弟沈仁安名下,以承祀已无嗣的叔父锡贵香烟。春妹夫妇,长年住在沈鸿英于木良村建造的一幢七间两座两回廊的“谷厂”,以经管沈鸿英在木良的田产,直至病故。至今其墓仍在“田厂”背后,由沈三盛后人祭祀。另一胞妹(佚名)嫁在柳城东泉,妹夫姓方,平南人氏,生一子一女。子名方天德。1926年,鸿英兵败逃港时,方天德、沈三盛(唐定珍)和他的养子沈继贵(沈鸿英三姨太谢氏内侄)三人均随其行。后因三人在港又赌又嫖、花天酒地而为沈鸿英所不容,遂逐之。此后,方天德、沈继贵二人回转木良,在“田厂”居住;沈三盛则往柳州投靠其唐姓本家唐纵,直至解放后方回木良村。 沈鸿英有九个妻妾、十个儿子、五个女儿。其发妻姓何,雒容石贵村人。其子长名荣光、次名荣亮、三名荣明。荣亮娶雒容桐木村郑氏女为妻。沈鸿英一家出寓香港后,其妻何氏、次媳郑氏、侄儿阿照夫妇等,曾多次回过雒容木良村。沈鸿英之女,排淑字辈,长名淑兰、次名淑琼。淑琼嫁给其部师长邓瑞珍之子邓龙勝为妻。 沈鸿英的母亲,1918年在雒容县城“沈公馆”病故。其丧事十分排场。停柩月余,凡在灵前烧香者,不论士农工商,也不论亲疏贵贱,均由公馆供膳。至今雒容仍有“雒容城里吊亡灵,整月户户无炊烟”的传说。沈鸿英的母亲,故后葬于雒容城北郊之泥桥村。坟为泥冢,条石围栏,片石拜台,墓两旁列石人、石狮、石马等等。1931年,其墓被盗,之后移葬于雒容北门文昌阁。至今坟仍在,由沈三盛、沈继贵之后人祭扫。 沈鸿英1911年投刘香古,1913年投陆荣廷。从此时起,雒容、贺县等近支宗室子弟,能从军者大多投奔了他。其中贺县桥巩村有沈健飞、沈鸿飞、沈辅廷、沈廷秀、沈国治、沈耀光等;雒容木良村有沈锡珖(又名载之)、沈锡润(又名润琨。沈军败后,润琨被李白委为中渡县长)、沈恩辅、沈靖安等。在这些兄弟子侄中,武职者,多为中、下级军官,即旅、团、营长;文职者,最高职为总司令部军需主任。 沈鸿英,生于柳城桥立村,而沈却自称为“雒容木良村人氏”。据雒容木良沈氏族老说,沈鸿英说他是木良村人,其原因可能是:一、木良村沈氏,乃其五服内宗亲;二、木良村乃恩平沈氏在广西所建的唯一“聚族而居”的村落;三、木良村建有“沈氏祠堂”,四时可祭祖先;四、恩平祖宗遗骨已由木良沈氏子孙迁葬于木良村背和泵水村;五、雒容沈公馆建成后,其母亲长居于雒容。等等。因此,沈鸿英以木良村为其“返祖归宗”之地,而自称为木良人氏。 沈鸿英“发迹”后,曾在雒容、柳城、贺县三地建造公馆,这与三地之沈氏皆恩平沈氏之嫡裔有关。三座公馆中,以雒容之公馆最宽广、最堂皇。由此亦可看出,在雒容、柳城、贺县的三支沈氏近亲中,沈鸿英是以雒容木良的近亲为“轴”的。沈鸿英败亡香港后,其亲眷仍常与木良来往,亦可证明。1938年,沈鸿英在港病故,木良沈氏锡璋(笔者祖父),也曾收到其家人由港发来之讣告。沈鸿英自认为木良村人,其源可能本此。


版权所有:(C) 2016 鹿寨县人民政府

地址:鹿寨县创业路2号 政府热线电话:0772-6812345

县政府邮箱:lzxzfbgs126.com 投稿:lzzfw126.com

维护电话:0772-6819789 网站标识码:4502230046